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齐家坪遗址位于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为齐家文化命名地。

齐家文化遗址管理所
玉璜
齐家文化 玉璧


齐家文化 玉刀
青海省贵南县出土的齐家文化
“三角纹”铜镜
齐家坪遗址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
齐家文化 白玉太阳神

齐家文化 玉璧


齐家文化遗址管理所
遗址地势平坦,面积较大,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文化层厚约0.5~2米,遗物以泥质红陶、夹砂粗陶为主,彩陶少见,大部为侈口垂腹罐、双耳罐、双耳高颈瓶,并有少盆两、素陶盆、折唇尊和壶形器等。常见纹饰有竖绳纹和篮纹。特大的盘状敲砸器,是齐家文化特有的石器,磨制石器有斧、刀、裤、凿、壁、环、琼等,制作精细。骨器常见锥针、刀、嫉等。
齐家文化 
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曾挖掘上千件文物,现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并命名了齐家文化。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夏邢在齐家坪墓葬填土中发现仰韶文化陶片,从地层学上确认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纠正了安特生将甘肃古文化分为六期的错误结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展动。
齐家文化 玉鱼

齐家文化 玉璧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
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



齐家文化 玉刀
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齐家文化 白玉太阳神
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

齐家文化 玉璧
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齐家文化时期墓葬




齐家文化时期墓葬
后一篇: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村(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