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克东县蒲峪路古城遗址(金.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蒲峪路故城遗址在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
公里古城村附近,是中国金代所管辖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蒲峪路治所,也称克东古城,是金代东北边界的地理坐标。金初置万户,海陵王时设节度使,约废毁于金元之交的战乱。蒲峪路是金代上京以北军事重镇之一,也是金上京路下辖的四个路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城遗址,毁于战火,还是自然灾害,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不解之谜。

城内地势略呈北高南低,重要建筑遗迹主要分布在北部偏东区域。城东北隅的一处官衙遗址,由正殿和露台组成。露台宽9米,长7米,正面和东西两侧有青砖砌筑的台阶。殿堂面阔
5间。东西南三面墙壁砌筑青砖,北面为土墙。殿内有柱础3排,每排有 5块础石,间距约
4米。东侧有火坑,西北角有灶址。 
城内遗物以建筑材料居多,有瓦当、筒瓦、板瓦、脊兽、螭首、青砖。陶器有罐、瓮、盆、灯。瓷器有定窑、磁州窑的碗、盘、坛。铁器有锅、札甲、马镫、车?、镞、钺形刀、砧子、铧尖、合页、锁以及带柄人物故事铜镜、押印、带?、印等。1947 年城内出土 1 方"蒲峪路印",现存印模,方形,边长 7.8厘米,篆书阳文。此印的发现为蒲与路治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城内遗物以建筑材料居多,有瓦当、筒瓦、板瓦、脊兽、螭首、青砖。陶器有罐、瓮、盆、灯。瓷器有定窑、磁州窑的碗、盘、坛。铁器有锅、札甲、马镫、车?、镞、钺形刀、砧子、铧尖、合页、锁以及带柄人物故事铜镜、押印、带?、印等。1947 年城内出土 1 方"蒲峪路印",现存印模,方形,边长 7.8厘米,篆书阳文。此印的发现为蒲与路治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于乌裕尔河是一条较大内陆河,两岸低洼,每逢雨季,河水淹没了两岸大片原野,形成大片沼泽草地。这样就致使蒲峪路治所以它特殊形状--椭圆形,横卧于东、北、西三面沼泽之中。不难看出,当初这里不但是山川秀丽,水草肥美,是捕鱼射猎的好地方,而且是水陆畅通,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
城门为一过梁单洞式建筑。门洞正中立档门石,路面采用河卵石、沙子铺成。门洞两壁立有15根排叉柱,左右两侧设有木地伏。门洞前后两侧拐角处立有花岗岩角柱,城门座前后面砌有青砖。门洞内堆积有瓦当、筒瓦、板瓦、脊兽、螭首等建筑构件和陶灯、铁镞、甲片、马镫、车驯、铜钱、石弹等物。城门前瓮城内出土石弹、圆石、铁镞、甲片及烧焦的门楼木板,表明该城毁于战争。

官衙遗址建于一个东西向土台上,由露台、正殿、居室、庖厨几部分组成。露台正南及东西两侧均有5级台阶,青砖铺成。正殿除北墙为土墙外,其余3面均砌有一层青砖,室内有3排椭圆形自然石柱础。庖厨位于正殿西北角,与其相连,周围堆满烧土、兽骨和陶片。居室有一长3米、宽1.5米、42个烟洞的火炕。出土遗物以陶器居多,质地为泥质火陶或黄灰陶,有的在腹部带有齿状或麻花状附加堆纹。瓷器以定窑瓷为主,次为影青、磁州窑等,器形为碗、盘、坛。建筑饰件有牡丹花砖、宝相纹花砖、连珠兽面瓦当、多角形纹瓦当、板瓦、滴水、螭首、陶手等。铁器有甲片、铁锅、三角形铁器、铁铧尖、铁镞、铁削、带扣。骨器有骨镞、骨勺、骨板。遗址内还征集到铜押印、带柄人物故事镜、铁锁、铁砧子、铁马镫、铁鞍饰、铜币等文物。
蒲峪路为金代上京路所辖4路(余为胡里改路、恤品路、曷懒路)之一。辖黑龙江中上游及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处境相当今黑龙江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嫩江地区北部,北至俄罗斯外兴安岭鲁火疃谋克一带。此城址是确定中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坐标。是金代北部地区的军事重镇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金史海陵主》载,蒲峪路于金天德四年(1152年)前建成。古城村农民在耕作中曾出土两方铜印,其中1枚印面铸有汉文九叠篆文"蒲峪路印"4个字,与《金史地理志》记载相符,为金代蒲峪路衙署用官印,这方铜印系确定蒲与路城的有力物证。故城遗址呈椭圆形,城墙上每隔70~75米建有马面(雉堞)1处,全城共有38处。城墙外10米处有护城壕,现大部被淤平。城设南、北2门,城门破坏严重,豁口达15米以上。城门上有城楼,城门外有半圆形瓮城,东西长35米,南北宽17米,城门墙内外两侧均以砖砌加固。古城周围地势低洼。墙外10米有护城河残迹。城外西北角护城河处有椭圆形土埠,周长420米,应是水运码头。
据"金史"记载:"蒲峪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蒲峪路设"节度使一员,从三品,掌镇抚诸军访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下设副使、判官知法、教授、司狱、译人、通事等多职,还有专门管理宗室的大宗正府,有医院和学堂。蒲峪路是金代版图中管辖区域最为辽阔,最为北部的一个行政区。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攘地封疆……北自蒲峪路以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由此证明宋金以来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