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翔县秦雍城遗址(东周.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秦雍城遗址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的秦国都城遗址。在陕西省凤翔县南,雍水以北。
秦雍城遗址出土的奔虎逐雁纹瓦当
秦雍城遗址出土的奔虎纹瓦当
雍城是春秋至战国中期秦国的都城,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秦国从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长达300余年。其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遗址总体保存较好,是目前战国时代都城遗址中保存最好的城市遗址。
《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年,城栎阳。”在德公元年至献公二年这194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献公迁都之后,虽然这里已经不是国家的首都了,但是宗庙依然在这里,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仍然在这里举行,直到西汉时期才逐渐废弃。

城址的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城内布局严整,道路纵横交错,现已发现三处大型的宫殿区。1号宗庙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祖庙、昭庙、穆庙、围墙等组成;殿堂都是土木结构的,大屋顶,四面坡,屋顶由双楹柱支承,这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遗址。3号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达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宫院,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代最完整的朝寝区。

城址的西南部是秦公的陵区,占地21平方公里。在此勘探发掘出了大型的墓葬和车马坑共43座,布局很有规律,陵区按其布局可以分为13座陵园,发掘证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园规划体系和陵园设计指导思想。中字形墓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其余贵族墓则为甲字形、刀把形。这些陵墓中最大的为秦公1号大墓,它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这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最大的木椁墓。
一号大墓的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5米,墓道长240.6米,面积达40万平方米。墓室的中央是主椁室,椁室的顶部有三层椁木,四壁和底部各有两层椁木,如同一个长方体形的木屋。主椁室的中央有方木叠砌的南北向隔墙,分成前后椁室,前椁室象征秦公生前的宫殿,是议事的场所;后椁室象征寝殿,是饮食起居的场所。后椁室的西南部有一个放置陪葬器物的侧室,被盗严重。在墓室里发掘出土的金、玉、铜、铁、骨、陶、漆、木质等各种文物600余件,如造型生动、形态逼真的金啄木鸟,镌刻双龙的金带钩,精美华贵的白玉戈、玉璋,透雕蟠螭纹的玉佩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马俑造型的马头玉雕十分相似,这些都反映了秦国早期精湛的工艺和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
秦公陵在城西南8公里处。陵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
3公里。西、南、北侧均有宽2~7米、深2~6米的隍壕。陵区内已探出44座大墓。平面作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和圆坑
6种,组成13座陵园。隍壕可划分为
3种类型:①双隍型。以双马蹄形内隍围绕中字形主墓,再以中隍环围主墓、附葬墓及车马坑。②单隍型。主墓两侧无内隍,仅以中隍环围主墓和车马坑。③组合型。几座陵园共用中隍或陵中套陵。经发掘的秦公
1号大墓平面呈中字形,重棺重椁,墓内填泥积炭,填土中有男女殉奴。平民墓葬区在城南郊。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建筑遗址周围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和砖。姚家岗宫殿区发现
3窖64件铜质建筑构件,构件分为曲尺形、楔形、方筒形、片状、小拐头等10个类型。高王寺发现窖藏
1处,出战国铜鼎、镶嵌射宴壶、铜敦、盖豆等共12件。战国墓葬随葬的铜器多为明器。陶器种类也有新变化,出现了囷、茧形壶、鍪等。
在秦公一号大墓的西南侧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车马坑。车马坑里有大量的车马器、马骨和其他牲畜的骨头。车马坑非常简单、粗糙,而且没有轮子,这很像文献上所说的专门用于祭祀的禺车,也就是木制的假车。据推断,它是秦公大墓的祭祀坑,属于秦公一号大墓所有。

前一篇:江苏武进县淹城遗址(东周.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