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周至县仙游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的黑水峪口。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




仙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原名"仙游宫",系隋文帝行宫。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舍利塔安置,易宫为塔,改称仙游寺。唐代达到鼎盛,明清多次修葺。仙游寺现存隋代"法王塔"、清代大殿及配殿。仙游寺法王塔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隋塔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形砖塔。
附近还有明、清喇嘛塔和舍利塔数座。白居易曾在这里创作了不朽名篇《长恨歌》,唐末黄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时(李蓝起义)都曾屯兵于此地。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十二月,隋文帝巡幸天下,自京师(大星城)到麟游仁寿宫,在周至境内,置有宜寿宫,文山宫,凤凰宫等十二个专供自己游玩的行宫。路过这个地方,杨坚看上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即命人大兴土木,在这儿还修了座行宫,作为他消夏避暑的胜地,并起了个名字叫"仙游宫",仙游的名字,就从这个时候叫起来了。
隋文帝建立仙游宫仅二十年,隋朝就灭亡了。当时宫内空空,离这里仅有三十多里的楼观台道士,看见这里殿宇巍峨,风景幽胜,便迁来了一部分居住在这里。因此,这里也曾叫过"仙游观"。此后,佛教兴盛起来,道士们有的搬回了楼观台,有的四海云游去了。沙门和尚便居住在这里,诵经参禅,这样,这里又成了寺院。从这个时候起,叫成了仙游寺这个名字。唐代,唐懿宗在这里建立了三寺,以"一水中流"的黑河南面叫仙游寺,又称南寺。黑河北面的叫中兴寺,又称北寺。另一寺为废墟,据传说可能叫法源寺。
明哲宗正统六年,仙游寺由少数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到这时候,规模宏大,改叫普缘寺。此寺原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尊贤殿、苏公藏符处、钟楼、鼓楼,当时殿内有泥塑、铜铸和木刻佛像多尊,均极精巧。苏东坡《仙游北寺》诗中道"唐初传有此,乱世不留碑。"可见在宋代此寺就因冰火而颓败了。一直到清康熙二年,才又复募建寺院,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
仙游寺现存清代正殿,内有泥塑佛像,前檐东西两墙画有哼、哈二将,正殿两侧有耳房,东西两侧还有厢房20余间,殿前有一口明代铁铸大钟。在正殿的西北约60米处,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塔身七层,通高35米,底层每边长8.7米见方。法王塔的塔檐由十三层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塔身各层正南面各有一券门,塔刹已毁。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法王塔的北面20米处,有一石条砌筑的明代喇嘛式逼水塔,四方形塔座,覆钵形塔本。
在正殿东面40米处,有一石彻喇嘛式普通塔,四方形石座覆钵形塔身,塔刹基本完好。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应举考试及第,奉命为周至县尉,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黑河北岸的中兴寺,原有殿宇20余间。正殿东南面的3间大房,有清代道光年间书写的"苏公藏书处"匾额,传为宋代苏东坡读书处,现已毁殆尽。仙游寺从隋朝建宫起,已有一千三百一十四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颇有小雁塔密檐式建筑风格的法王塔,比例适度,线条柔和和优美,是屈指可数的关中唐代古塔。
历代有很多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画师,如王勃,韩翃、白居易、吴道子、卢纶、岑参、苏轼、赵涵等人都到过这里,吟诗作画,书法写赋,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的诗篇和脍炙人口的轶闻趣事。不仅如此,唐末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明末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驻扎于此。给这里变幻莫测的云雾,奇峭多姿的山峰,珍贵稀有的文物古迹,增添了令人神往的色彩。




前一篇:石峁遗址
后一篇:陕西西安未央 汉城敦煌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