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山古刹 普安崧岿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一条古驿道从普安县城城北经窝沿过崧岿,到白沙古驿,再由白沙翻老鹰岩到花贡过阿都田、毛口驿、打铁关进入六枝境内的郎岱。

秦汉之际,就有夜郎先民铜鼓山人广开古驿道,贯于普安之境,秦为开拓“西南夷”修“五尺道”,入云南过贵州,是否在普安留下遗迹,已不可考,汉派唐蒙入史夜郎,据《史记*西南夷传》,唐蒙都尉曾“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在北盘江上游,其修古驿道由云南至毕节,当经普安而过。从汉代始,各朝历代所修古道,在普安县蔚为大观,纵横达一千数百里之多,当为贵州之最。至今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白沙至老鹰岩的古驿道、芭蕉关、烽火台,崧岿寺至江西坡的古驿道,都是其中的代表。

曾经的古驿道已难觅踪影,唯有道上的崧岿寺依旧保存完好,耸立于一片参天古树之中,静静见证着岁月沧桑。崧岿寺始建于明代中叶,原名为“五龙观”,位于普安县城北部罐子窑镇崧岿山上。崧岿山形似宝珠,周围有五道山岭如五龙环绕,俗称“五龙顾胜”或“五龙护宝”。清代顺治年间,有一位名叫善权的智者,见这里风水、林木俱佳,便就此落脚,削发为僧,并捐金献银,维修寺庙,又取其此地青松高大挺拔之意,将“五龙观”改名为“崧岿寺”。

崧岿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前殿为古寺院建筑中少有的抬梁式七檩条前后步廊式结构,殿前台阶上,立有两尊大理石雕镌的护门石狮,形象生动。两厢撑拱精雕独角怪兽,后殿为“大雄宝殿”,分别供奉关公塑像和佛祖释迦牟尼塑像。 早在清代初叶,这里已是黔滇驿道上的一处胜景,以其特有的山林景致和宗教文化,吸引南来北往的行人。据清乾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普安县“城西北三十里罐子窑驿,奇松翠竹,与山色竞秀,山巅有寺,楼阁参差,为新路名胜。”咸丰年间《兴义府志》亦云:“崧岿寺在深山中,松荫藏寺,梵呗钟声与谡谡松涛相和答,雅有诗情画意。”

崧岿寺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寺内道教、佛教和儒家同居一处,相互融合,互不排斥,体现了一种罕见的包容性。深谙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历史的善权和尚当初将“五龙观”改建为“崧岿寺”时,有意把前殿留作道教之所,而后殿虽挂上“大雄宝殿”之匾,却又在楼下楼上分别供奉儒家尊崇的关公塑像和佛家信奉的释迦牟尼塑像,将道、儒、释三家和谐地整合于一体。

现存的崧岿寺,周边被枫树、楸树、杉树、银杏、金丝榔、酸枣、三尖杉等古树严实包裹,寺庙掩映绿荫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