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承恩寺(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承恩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东南45公里处,该寺始建于隋,初盛于唐,鼎盛于明,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作为全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被列入《中国佛教百大名寺》一书。承恩寺是隋炀公主隐居疗疾之地。明朝时期兴建了大雄宝殿、钟鼓楼和毗卢大佛、弥勒石佛以及万斤铜钟等。据襄阳简史记载,天顺年间,英宗为报答叔父,对该寺进行修缮,改其山为"永乐山",改其寺为"大承恩寺",承恩寺因此而得名。
寺旁金子山、狮子峰、玉石碑、卧牛池、青丝泉、玉带水、锁凤桥、万斤钟等,素有八景之称,其建构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此地植被丰厚,无山不绿,风水极佳,被誉为聚气藏风、练功修行的宝地,近年来国内许多气功研究会在此举行。

承恩寺翠竹林
这是承恩寺一座新的建筑
寺中除了有神奇的泉水、珍贵的文物、独特的风光之外,另有“承恩八景”点。“狮峰烟云”、“龙池丹桂”、“牛池夜月”、“玉带神像”、“钟楼万铜”、“襄王玉碣”、“长桥锁风”、“金山鹤舞”令游人惊叹
襄王玉碣:即寺前放生池中朱瞻蟮立的龟驮碑。龟是青石琢成,碑以白玉为料,上部浮雕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碑文为《敕赐大承恩寺记》。朱瞻增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世孙,仁宗皇帝的第五子、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叔父。永乐二十二年册封为襄王。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北狩被俘。其弟朱祁玉立为皇帝,即代宗。天J顷元年英宗复位,宫内得朱瞻塔上书皇太后恳请英宗复位的奏章,感叹不已,曾两次派太监把襄宪王接人宫中,还恩准把这五朵山作为襄宪王的茔地,并命工部主事刘春监建。








钟楼上悬挂的万斤铜钟,此钟以梵文作装饰,制作精细,造型美观。钟高230CM,内径157CM,重约1万余斤,钟体梵文4889字,汉文仅:皇帝万岁万万岁和大明成化十一年字样。轻击长鸣,方园十余里可闻。当地人把万斤铜钟称为“万铜钟”,此钟为明宪宗下诏铸造,铸于大明成化乙未年(1475年)。




大雄宝殿是承恩寺的主体,为罕见的正方形结构,是严格按照传统易学天圆地方理论和传统地磁学法则建造,坐落在中轴的中点

按印度语为:毗卢遮那佛,翻译成中文“如来佛的法身像”即大日如来。可见佛坐道寺大堂之嫌,更可证“承恩寺”原为“道”庙,后改“佛”家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