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愚
若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4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休后土庙

(2016-02-13 16:51:24)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内庙底街,是由后土庙、三清观等寺观组成的一个全真派道教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为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至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多次修建、扩建所形成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里,有影壁、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大殿等。 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 。楼顶 ,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 后土庙之内,有反映道教内容的近千尊悬壁彩塑。这些塑像,塑造手法极高,达到了相当的艺术境界。这些彩塑,形象逼真 ,姿态各异 、衣纹线条流畅、形象丰满而神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彩塑艺术佳作。据明代万历年间金妆圣像碑记载,这些彩塑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
寺观西侧为主轴线,有影壁、天王殿、护法殿、三清楼、后土圣母殿。主轴线东,依次并列吕祖阁、关帝庙和土神庙,庙前各有戏台一座,连成一体。该建筑群布局紧凑。主体建筑为戏楼和三清楼联体建筑,结构精巧。各殿殿顶琉璃是后土庙最精致部分,造型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俱臻完美。三清楼和四神殿配殿内珍藏数百尊明代道教彩塑,形成了这座道教宫观的三大特色。
金碧辉煌、重檐歇山的大殿便是后土行宫大殿,据《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由此可以推测,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庙,目前的这个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时所置,它将东面的真武庙和西边的三官祠扩充进来,形成了面阔十一间的双重檐歇山带廊的大殿,再加之纯正的黄色琉璃,更显得雍容华贵。
在古代黄色象征着权贵,古建筑中全用黄色琉璃瓦的只有帝王宫阙,后土能享此待遇,可知后土娘娘的尊贵和当时帝王对她的敬仰。后土最初是由初民社会所祭地母神演化而来,我们的祖先对土地的崇拜早于对天的崇拜。因为古人已直观地看到是土地生殖了万物并哺育了人类,同时对一些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了解,便认为是土地发怒,由此有了敬地神的习俗。 
殿内所供奉的原后土神像毁于战争年代,这是1992年捐资仿照左面这尊而塑的,这组群塑是明正德年间的彩塑,它延续和保持了宋元时期的风格,后土端坐龙风大花椅,面部饱满白皙,眼睛半睁半闭,一副慈祥端庄的神态,侍女们站立两旁,神态各异,有的恭敬伫立,有的侧耳倾听,有的欲言又止,有的若有所思,古代工匠们把后土神的慈祥端庄和侍女们的清纯可爱刻划的淋漓尽致,他们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得以充分展示。
玻璃罩里的这两尊小塑像是1990年11月13日台湾道教地母至尊庙团联谊会亲善访问团来介进香朝拜,寻根问祖,集资两万余元所雕刻的,于1991年5月4日护送至介休后土庙,尊介休后土庙为地母的祖庙,它们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应该说这两尊塑像是掺入了现代思想、现代意识,采用了现代写实手法的艺术品,女神手持拂尘和八卦,脚踩地球,形象地告诉人们,她是主宰地球的妇神,男相头戴珠帘,端坐神台,俯视大地,好象在思索怎样才能治理好人间。
介休后土庙
后土庙古老的戏台用抱厦和斗拱支撑而起,屋顶用彩色的琉璃筒瓦和构件加以装饰,高阁参天,宝瓶中立,对称的龙吻和走兽形象逼真,两边的八字影壁既对戏楼起装饰作用,同时也有一种收拢视觉的作用,影壁和戏台浑然一体,整座戏楼看起来更加高大气派。
檐下提额处木刻的炉、瓶、钟鼎,挂落处的七彩风戏牡丹,虽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仍完好如初,它们虽为静态,望去仿佛凌风欲舞,十分传神。每年的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后土庙传统古庙会,庙会期间人们要在后土庙酬神唱戏,给后土娘娘叩拜寿诞,祈求安康。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