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林山 万寿寺塔林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河北平山万寿寺位于林山,在县城西北二十里东西二峰对立,故名在东叫东林山,在西叫西林山,二山相距约五里,山上各一寺。

东林山的叫万寿寺,为宋朝嘉佑二年所建,殿宇巍峨雄壮,寺内有古柏树二株,东西对立,皆粗数围,苍蔚可观,人称为雌雄双柏。山上有望京楼,世传唐朝法师修持在山,因思念父母而建。

西林山之下叫山头寺。山上有石室二座,室中各有大石佛一尊,周围墙壁皆篆刻小石佛,有千佛堂,百佛堂之名。山顶有巨石高耸数丈,上有棋盘痕迹,相传为仙人棋盘。又有试心石,从后山顶向外突出丈余,横插空际,形成绝险,相传有根行者到此得益处,无根行者则不能说。

万寿寺塔林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东林山西麓。 占地约66670平方米,原有万寿寺高僧墓塔23座,现存2群13座。其中2号墓塔为唐天寿太子(法号圆泽)墓塔,故又称唐太子墓塔群。太子墓塔塔身通高6.5米,底周8米,八角形,塔身正面有拱券门,其余各面有方形方格直棂盲窗2个,檐下为四铺作单挠斗拱,檐上为仰莲葫芦塔刹,显得浑厚稳健。除1、2号塔为唐、五代所建外,其余为宋、元、明、清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山万寿寺塔林是万寿寺埋葬唐代以来历代主持、高僧的墓塔群,原有砖塔23座,石塔11座,现存砖塔12座(资料说是13座,但我们数来数去只有12座),各墓塔均为砖石结构,其中安葬唐天寿太子圆泽法师的墓塔通高6.5米,底周8米,为诸塔中最大的一座。八角,正面辟拱券门,其余各面辟方形方格直棂盲窗2个,搪下为四铺作单翘斗拱,搪上为仰莲宝葫芦塔刹,浑厚稳健。整个墓塔群设计讲究,造形美观,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建筑造型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林山万寿寺全称林山万寿禅寺,又称林山寺。始建于晚唐,唐代末年因兵火之乱颓毁,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重修,后历朝多有修葺。鼎盛时期总占地120亩,全寺分三进院落,殿阁巍峨,庄严宏敞。中轴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佛殿。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此外,尚有藏经阁、经堂、玉皇堂、伽蓝殿、火神庙、山神庙及僧人住斋等。现存林山胜迹和万寿寺碑刻证明,林山万寿寺曾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名山圣刹。

据碑文记述:林山寺旧是唐时天寿太子潜稽兰若也,法名圆泽……昔本寺圆泽太子所建,后罹兵革,半为灰烬,太子真像及塔存焉。寺为唐天寿太子剃度于此,遂并刃建焉,遗址尚存,以故赐额万寿以志不忘。历宋元至今垂及千年,尘世沧桑不知几易,此寺巍然焕然独擅自胜…… 既入寺第见重门窗邃,洞宇靓深,丹碧晕飞,金彩溢日…… 碑文记述了林山万寿寺的几度盛衰。为后人考证万寿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塔群是万寿寺在清末劫难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建筑,位于柏树西北百米左右的山坡坪地。因其中葬有唐天寿太子圆泽法师,后人皆称塔群为“唐太子墓(塔群)”。墓塔群属于亭阁式砖石塔群。其原有砖塔13座,石塔6座,现仅存13座砖塔。1至9号塔自东北向西南,散布在东林山西麓一座缓坡阳面;10号至13号塔拥置于坡面的坪地。 砖石塔早在公元3世纪即已矗立中国大地,唐代以前砖石塔均为古老的迭涩檐,晚唐才出现翼角升起的特征,表现出仿木构筑的意味。其后,砖石塔的仿木结构建筑逐步走向成熟,日益完善逼真。

1号塔和2号塔与国内现存诸多唐塔风格相似,仿木结构明显,均属晚唐五代建筑。其余属宋、元建筑,元代建筑较多。据残存塔铭文断定:1号塔是唐太子师父的灵塔;2号塔是唐太子圆泽法师灵塔;3号塔是云峰和尚灵塔;4号塔是妙云和尚灵塔;5号塔是洹公和尚灵塔;6号塔是灯公庵主塔;12号塔是宝公宗主塔。

唐太子塔高6米,围5米,单层,单檐,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前后两面辟有券门,前面立一石门,上额颜体书刻“有(后)唐皇子泽云和尚灵塔”,字体隽劲饱满。其余四面浮雕盲窗,窗棂见龟背棂和钱纹棂。塔檐属典型仿木结构造型。檐下砖砌人字形鸳鸯交手栱。檐头雕刻一圈流苏纹。顶部雕出瓦陇.前端雕饰莲花纹半瓦当,六个檐角分别陈设圆雕狮首。刹座六角圆雕六个侏儒,六面雕出壸门。侏儒上部外出很大的仰莲,壸门上部以小仰莲缀饰。两层大仰莲上承一密雕莲瓣的刹柱,再上以宝瓶收刹。由于年深日久,为防止倾塌,塔座被埋入地下。但现存地表的几处塔座,造型基本一致,均为双层须弥座。太子塔内原有太子泥塑一尊,年久坍塌。“文革”时期,有人掀开石门入塔,从塔内发现石棺一具,内有太子骨架。

l号塔与2号塔造型相同,其它造型大致相同。6号塔在1、2号塔之外的诸塔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塔座、塔体均有繁缛华丽的雕刻图案。塔座图案尤其精美。须弥座第一层的下沿浮雕一周莲瓣纹,束腰六角装饰柱状花卉浮雕,六面在浅浮雕刻龛的情况下,进一步运用深浮雕和透雕的技法,雕刻出许多精美的卷草花卉。第二层束腰六角的柱状装饰,上下两端出现了雕刻莲瓣,束腰六面运用浮雕、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各辟两个花卉装饰的壸门,其内以深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技巧,分别雕出牡丹、菊花、马、鹿等图案。精彩部分,采取了单独制作,尔后镶嵌、拼接的制作手法。须弥座上沿雕出一周莲瓣纹,边缘附带短流苏。塔体前后两面砌筑方形门。前面门扇为四抹头双扇门浮雕,窗棂系统浮雕龟背梅花棂。两个前侧面砌出仿木窗,窗棂为高浮雕菊花棂和卐字棂。

塔檐挑出,斗拱重重。塔顶收刹简洁明快,自檐向上层层青砖迭涩而收,呈山花交叫顶。刹顶冠于六瓣仰莲。整体造型清秀俊逸,越发衬托出斗栱结构的奇巧繁缛和雕刻图案的繁绮。塔群研究价值很高




































东林山的叫万寿寺,为宋朝嘉佑二年所建,殿宇巍峨雄壮,寺内有古柏树二株,东西对立,皆粗数围,苍蔚可观,人称为雌雄双柏。山上有望京楼,世传唐朝法师修持在山,因思念父母而建。

西林山之下叫山头寺。山上有石室二座,室中各有大石佛一尊,周围墙壁皆篆刻小石佛,有千佛堂,百佛堂之名。山顶有巨石高耸数丈,上有棋盘痕迹,相传为仙人棋盘。又有试心石,从后山顶向外突出丈余,横插空际,形成绝险,相传有根行者到此得益处,无根行者则不能说。

万寿寺塔林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东林山西麓。 占地约66670平方米,原有万寿寺高僧墓塔23座,现存2群13座。其中2号墓塔为唐天寿太子(法号圆泽)墓塔,故又称唐太子墓塔群。太子墓塔塔身通高6.5米,底周8米,八角形,塔身正面有拱券门,其余各面有方形方格直棂盲窗2个,檐下为四铺作单挠斗拱,檐上为仰莲葫芦塔刹,显得浑厚稳健。除1、2号塔为唐、五代所建外,其余为宋、元、明、清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山万寿寺塔林是万寿寺埋葬唐代以来历代主持、高僧的墓塔群,原有砖塔23座,石塔11座,现存砖塔12座(资料说是13座,但我们数来数去只有12座),各墓塔均为砖石结构,其中安葬唐天寿太子圆泽法师的墓塔通高6.5米,底周8米,为诸塔中最大的一座。八角,正面辟拱券门,其余各面辟方形方格直棂盲窗2个,搪下为四铺作单翘斗拱,搪上为仰莲宝葫芦塔刹,浑厚稳健。整个墓塔群设计讲究,造形美观,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建筑造型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林山万寿寺全称林山万寿禅寺,又称林山寺。始建于晚唐,唐代末年因兵火之乱颓毁,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重修,后历朝多有修葺。鼎盛时期总占地120亩,全寺分三进院落,殿阁巍峨,庄严宏敞。中轴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佛殿。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此外,尚有藏经阁、经堂、玉皇堂、伽蓝殿、火神庙、山神庙及僧人住斋等。现存林山胜迹和万寿寺碑刻证明,林山万寿寺曾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名山圣刹。

据碑文记述:林山寺旧是唐时天寿太子潜稽兰若也,法名圆泽……昔本寺圆泽太子所建,后罹兵革,半为灰烬,太子真像及塔存焉。寺为唐天寿太子剃度于此,遂并刃建焉,遗址尚存,以故赐额万寿以志不忘。历宋元至今垂及千年,尘世沧桑不知几易,此寺巍然焕然独擅自胜…… 既入寺第见重门窗邃,洞宇靓深,丹碧晕飞,金彩溢日…… 碑文记述了林山万寿寺的几度盛衰。为后人考证万寿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塔群是万寿寺在清末劫难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建筑,位于柏树西北百米左右的山坡坪地。因其中葬有唐天寿太子圆泽法师,后人皆称塔群为“唐太子墓(塔群)”。墓塔群属于亭阁式砖石塔群。其原有砖塔13座,石塔6座,现仅存13座砖塔。1至9号塔自东北向西南,散布在东林山西麓一座缓坡阳面;10号至13号塔拥置于坡面的坪地。 砖石塔早在公元3世纪即已矗立中国大地,唐代以前砖石塔均为古老的迭涩檐,晚唐才出现翼角升起的特征,表现出仿木构筑的意味。其后,砖石塔的仿木结构建筑逐步走向成熟,日益完善逼真。

1号塔和2号塔与国内现存诸多唐塔风格相似,仿木结构明显,均属晚唐五代建筑。其余属宋、元建筑,元代建筑较多。据残存塔铭文断定:1号塔是唐太子师父的灵塔;2号塔是唐太子圆泽法师灵塔;3号塔是云峰和尚灵塔;4号塔是妙云和尚灵塔;5号塔是洹公和尚灵塔;6号塔是灯公庵主塔;12号塔是宝公宗主塔。

唐太子塔高6米,围5米,单层,单檐,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前后两面辟有券门,前面立一石门,上额颜体书刻“有(后)唐皇子泽云和尚灵塔”,字体隽劲饱满。其余四面浮雕盲窗,窗棂见龟背棂和钱纹棂。塔檐属典型仿木结构造型。檐下砖砌人字形鸳鸯交手栱。檐头雕刻一圈流苏纹。顶部雕出瓦陇.前端雕饰莲花纹半瓦当,六个檐角分别陈设圆雕狮首。刹座六角圆雕六个侏儒,六面雕出壸门。侏儒上部外出很大的仰莲,壸门上部以小仰莲缀饰。两层大仰莲上承一密雕莲瓣的刹柱,再上以宝瓶收刹。由于年深日久,为防止倾塌,塔座被埋入地下。但现存地表的几处塔座,造型基本一致,均为双层须弥座。太子塔内原有太子泥塑一尊,年久坍塌。“文革”时期,有人掀开石门入塔,从塔内发现石棺一具,内有太子骨架。

l号塔与2号塔造型相同,其它造型大致相同。6号塔在1、2号塔之外的诸塔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塔座、塔体均有繁缛华丽的雕刻图案。塔座图案尤其精美。须弥座第一层的下沿浮雕一周莲瓣纹,束腰六角装饰柱状花卉浮雕,六面在浅浮雕刻龛的情况下,进一步运用深浮雕和透雕的技法,雕刻出许多精美的卷草花卉。第二层束腰六角的柱状装饰,上下两端出现了雕刻莲瓣,束腰六面运用浮雕、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各辟两个花卉装饰的壸门,其内以深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技巧,分别雕出牡丹、菊花、马、鹿等图案。精彩部分,采取了单独制作,尔后镶嵌、拼接的制作手法。须弥座上沿雕出一周莲瓣纹,边缘附带短流苏。塔体前后两面砌筑方形门。前面门扇为四抹头双扇门浮雕,窗棂系统浮雕龟背梅花棂。两个前侧面砌出仿木窗,窗棂为高浮雕菊花棂和卐字棂。

塔檐挑出,斗拱重重。塔顶收刹简洁明快,自檐向上层层青砖迭涩而收,呈山花交叫顶。刹顶冠于六瓣仰莲。整体造型清秀俊逸,越发衬托出斗栱结构的奇巧繁缛和雕刻图案的繁绮。塔群研究价值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