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大连清泉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清泉禅寺(又名:吴姑城),位于大连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村。

清泉寺现有两大建筑群,一为坐西朝东之古建筑群,当建于唐贞观年间。庙宇座西朝东,依山坡之势逐层递高,形成三升三降式的六座殿宇,东西长279米,南北长129米。前后落差70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处于高大的古银杏绿荫包围之中(见上图)。二为坐北朝南的当代仿古建筑群。其建筑规模约三倍于古建筑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所建成。

吴姑城全以花岗岩石块所筑,现存墙高2—9米。碑文所载为“东汉光武中兴”时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因庙建于城中,故当地人谷称吴城庙

关于吴姑城庙,除了唐太宗屯兵于此修寺的传奇,有一则传奇则为历史事实。这是一则红色传奇,并且,因此传奇,吴姑城庙的古建筑在文革中得以保全
清泉寺新建的仿古建筑群

1961年,中国作协主席田汉来普兰店市皮口镇搜集甲午战争史料,他游览巍霸山城清泉寺后说:“这是个小佛山,中国的三大教这里都有。”1982年,我国著名散文家刘白羽同一位考古学家至此,称道巍霸山城清泉寺“价值连城”。 如此小佛山,价值连城的古建筑得以保全,则因一个红色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队解放军伤员被国民党军队追赶到巍霸山城。当时的主持僧是清泉寺的思志长老,他为掩护这队解放军战士不得已使用神通——撒下漫天的迷雾,把国民党追兵阻隔在山城之外,使其擅自不敢进犯。

当时的解放军战士们又累又饿,老和尚便端一碗粥请战士们吃。几十名战士吃一碗粥?大家不免为难了,谁也不肯吃。老和尚看出战士们的心事,笑着说:“你们尽管吃好了,保证你们都能吃饱”。大家面面相觑,也不好说什么,就开始分粥,谁知这粥无论多少人分,老和尚碗里的粥都依然如初,直到所有的战士都吃饱了,碗里的粥也没有了。大家这才明白老和尚是得道的高僧,不免心生敬畏。为了感谢老和尚的搭救之恩,带队的部队首长留下一枚五角星帽徽作为纪念。解放后,这队解放军的首长回寺探望老和尚,感谢搭救之恩。可是老和尚已经圆寂而去了,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首长请人在石璧上刻画了一枚硕大的五角星用以昭示世人。
红五星标志:吴城庙确掩护过解放军,史实待考。这个标志是后来所立
入吴城古庙的石阶,位于汉白玉诗屏前
清泉寺坐西向东呈长方形,背依天然石崖。由山门楼、前殿、左右配殿及后殿组成。殿阁之间,曲径回廊、雕梁画柱,殿内四周多绘壁画。寺内3层殿阁,6座殿堂。前层:中间是大雄宝殿,南为药王殿,北为关圣帝殿。二层仅有左右配殿:南为老君殿,北为玉皇殿。后殿是西王金母殿,亦称娘娘殿。三层庙殿顺依山形逐层高起。前殿与后殿为硬山式建筑,配殿为歇山式阁楼。殿阁之间曲径回廊,雕梁画柱,飞檐翼角,蔚为壮观。殿内佛像塑像彩绘油漆,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墙内四周多绘壁画,尽述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
精美的花岗岩山门

清泉寺虽为佛教寺院,却集佛、道、儒三教为一体,同时还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宗教方面的一些不同之处,尽管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原与北疆时连时断,但中华古文明的历史却渊源不断。

古寺右侧有泉水顺山巅绕寺院而流入山涧,泉旁有古井一口,水质甘甜。寺院前方下临深渊,巨石高墙构筑,百余石阶直达峰底,使山城与寺院互为掩映。寺院左侧建有两排僧尼禅坐静室,环绕寺前一座菜园,为僧尼诵经打坐之余的耕耘之处。
清泉寺新建仿古建筑群
站 在西门外仰看清泉古寺
清泉古寺以当地所产的花岗岩为墙体建筑材料。
经千年而不坏,青砖黑瓦。这座辽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刹,建筑风格精巧、古雅、别致,在不是很大的建筑空间里,左右对称,上下衔接,其硬山式与歇山式巧妙相连。唐代所存的墙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后的格局,民国年间再修的时代特色都保存着,并融入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一些特点
据史料记载,清泉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8一649年)。 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定下再次征东路线,命李勋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营州(朝阳地区)都督兵,沿“太宗亲征”路线,回杀辽南。又命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师自莱州(山东掖县)渡海,直取辽南。
牛进达率师自莱州渡海,于狮子口(旅顺口)登岸,大战黑风关(南关岭),拼杀榆林(金州)要隘,经孛兰铺(普兰店),迤逦北上。主力兵师过大营子(庄河境内),直扑龙原(凤城县),七月,兵抵石城(凤城县东北),斩敌数千,乃班师还。七月,辽南气色怡人,大总管牛进达为什么班师回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辽南持续“不雨”,有时竟“雨土”(下泥沙),不宜恋战。而且,牛进达“师出榆林”(当时普兰店、皮口等地均位榆林管辖),已是“水缺人软马款”。他不得不派“游骑”沿途先行“寻水”。一“游骑”回报说,在“环山皆埓”(四面被山墙包围的山)的古营垒发现清泉。牛进达飞马前来察看,果然“翳于奥草,有泉焉”(泉水隐藏在深草里),而且“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泉水自然流淌出来,又甜又解渴),牛进达下马跪拜,“谢况于天”。牛劲达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在清泉旁“堙堞以祭”(垒起土石台子烧香祭天)。再根据牛进达的行军路线和当时的时间推算,这个“环山皆埓”的山城就是现在的巍霸山城。
清泉寺坐落于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的巍霸山中,它顺山势逐层高起,气势恢宏。东西长279米,南北长129米。清泉寺又叫吴姑城庙,吴姑城以锥把式丁字形花岗岩石块所筑,现存墙高2—9米。此城虽经千年,但保存基本完好。碑文所载为“东汉光武中兴”时建造。
清泉寺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山门楼、汉白玉诗屏;第二部分为佛殿、二圣殿、药王、龙王诸殿,钟楼、鼓楼、石碑;第三部分为玉皇阁、老君殿;第四部分金母殿。古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清泉禅寺建筑风格古雅别致,硬山式与歇山式相衔,虽为佛寺,却释、道、儒三教荟萃为一体,被誉为“辽南第一寺”。
太宗征东,大将牛进达在这里建寺,经五代、南北朝、辽和金,到明万历三十五年吴姑重修(648一1067),阅时近千年,尚无史料和碑志可考。从现在的几尊碑志和健在的释修真师太的记述中做以推考,从648年建寺至今,大僧、师太已历三十二代。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5年(1740年),住持大僧崇全,道号广明(本姓于,山东海阳人),他在这里苦心复修三十余年,终年七十岁(1671年—1740年)
广明“圆寂”后,他的长徒现法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佛殿后“特劈其山”曾建西王金母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三年(1864年)后,主持大僧少祯,增建药王殿和禅房五间。道教居士宫向南(普兰店市唐家房镇兴隆堡人)和邹言诵(普兰店市皮口镇八家子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历时十余年,又增设玉皇阁、老君阎、山门群墙、钟鼓、金鼎玉屏、天桥旗杆、保安火池等。
古寺右侧有泉水顺山巅绕寺院而流入山涧,泉旁有古井一口,水质甘甜。寺院前方下临深渊,巨石高墙构筑,百余石阶直达峰底,使山城与寺院互为掩映。寺院左侧建有两排僧尼禅坐静室,环绕寺前一座菜园,为僧尼诵经打坐之余的耕耘之处。

清泉寺现有两大建筑群,一为坐西朝东之古建筑群,当建于唐贞观年间。庙宇座西朝东,依山坡之势逐层递高,形成三升三降式的六座殿宇,东西长279米,南北长129米。前后落差70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处于高大的古银杏绿荫包围之中(见上图)。二为坐北朝南的当代仿古建筑群。其建筑规模约三倍于古建筑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所建成。

吴姑城全以花岗岩石块所筑,现存墙高2—9米。碑文所载为“东汉光武中兴”时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因庙建于城中,故当地人谷称吴城庙



1961年,中国作协主席田汉来普兰店市皮口镇搜集甲午战争史料,他游览巍霸山城清泉寺后说:“这是个小佛山,中国的三大教这里都有。”1982年,我国著名散文家刘白羽同一位考古学家至此,称道巍霸山城清泉寺“价值连城”。 如此小佛山,价值连城的古建筑得以保全,则因一个红色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队解放军伤员被国民党军队追赶到巍霸山城。当时的主持僧是清泉寺的思志长老,他为掩护这队解放军战士不得已使用神通——撒下漫天的迷雾,把国民党追兵阻隔在山城之外,使其擅自不敢进犯。

当时的解放军战士们又累又饿,老和尚便端一碗粥请战士们吃。几十名战士吃一碗粥?大家不免为难了,谁也不肯吃。老和尚看出战士们的心事,笑着说:“你们尽管吃好了,保证你们都能吃饱”。大家面面相觑,也不好说什么,就开始分粥,谁知这粥无论多少人分,老和尚碗里的粥都依然如初,直到所有的战士都吃饱了,碗里的粥也没有了。大家这才明白老和尚是得道的高僧,不免心生敬畏。为了感谢老和尚的搭救之恩,带队的部队首长留下一枚五角星帽徽作为纪念。解放后,这队解放军的首长回寺探望老和尚,感谢搭救之恩。可是老和尚已经圆寂而去了,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首长请人在石璧上刻画了一枚硕大的五角星用以昭示世人。

山门前的汉白玉诗屏:诗屏形成巨大影壁。此诗屏建于民国年间即上世纪三十年代,其雕刻极其精美





古寺右侧有泉水顺山巅绕寺院而流入山涧,泉旁有古井一口,水质甘甜。寺院前方下临深渊,巨石高墙构筑,百余石阶直达峰底,使山城与寺院互为掩映。寺院左侧建有两排僧尼禅坐静室,环绕寺前一座菜园,为僧尼诵经打坐之余的耕耘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