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抚顺清永陵

(2016-01-30 20:09:32)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起连山脚下,始建于1598年。清天聪8年(1634年)称兴京陵,顺治16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抚顺清永陵永陵始称老陵,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新宾为兴京而称兴京陵,1659年(顺治十六年)更名为永陵,意江山永固、帝业长久。较之后建的清东、西陵,永陵规模狭小,建筑简陋,朴实无华,但更具民族特色

在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他的伯父和叔父,辈分位居关外三陵之首,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清永陵不仅以神奇的风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四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永陵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对恃烟筒山,堪舆家称之为神奇的风水宝地。
抚顺清永陵正红门,始建于1661年。这种木栅栏式的正红门在所有清朝陵寝中是唯一的

清永陵早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就选择了尼雅满山岗(即乔山、启运山)之阳做为家族墓地。先后埋葬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努尔哈赤其它伯祖、叔祖等人。史载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9月,努尔哈赤的爱妻年仅29岁的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崩。“越三载始葬尼雅满山岗”。令四名女婢生殉,杀牛马各一百致祭。太祖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亦葬尼雅满山岗。此时当无陵寝建筑更无陵名,仅以“赫图阿拉祖陵”呼之。
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于辽阳建东京城之后,于城北羊鲁山建造陵寝(后称东京陵)。谴索长阿孙旺善、铎弼及礼敦子贝和齐至尼雅满山岗祖陵将景祖、显祖、孝慈高皇后,弟舒尔哈齐、长子禇英等诸陵迁东京陵安葬。剩余的陵墓则称为“老陵”。天聪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尊赫图阿拉为“兴京”,赫图阿拉祖陵则称兴京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并称帝。按古制追尊四祖为四王,即猛特木为泽王、福满为庆王、觉昌安为昌王、塔克世为福王。为四王设太庙祭祝。同时在老陵兴祖墓后设肇祖衣冠冢。专称肇、兴二祖为“二祖陵”。
抚顺清永陵四祖神功圣德碑亭,分别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右二)、曾祖(右三)、祖父(右一)、父亲(右四)

顺治五年(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四王:猛特木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同时追封四王的嫡福晋分别为肇祖原皇后、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显祖宣皇后。顺治八年(1651年),封乔山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设官兵守护陵寝。顺治十年(1653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顺治十二年(1655年)立肇、兴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东京陵风水不如兴京陵好,遂将景、显二祖陵及礼敦、塔察二墓迁回兴京陵肇、兴二祖墓前。顺治十六年(1659年)更兴京陵名为永陵。意在江山永固、帝业长久。顺治十八年(1661年)命名享殿为“启运殿”,方城门为“启运门”。立景、显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
抚顺清永陵石雕坐龙,四碑亭前后券门两侧各一座,共十六座,坐龙雕饰在所有清朝陵寝中是唯一的。暗喻既能打天下,又能坐天下

康熙元年(1662年)奉安四祖满、汉文神牌于启运殿。康熙九年(1670年),于永陵西堡设永陵总管衙门,专司陵寝安全防卫。康熙十一年(1672年),于永陵后堡设永陵掌关防衙门,专司永陵祭祀及陵内一切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永陵改用黄琉璃瓦件。雍正八年(1730年),建齐班房、祝版房。乾隆元年(1736年),建茶膳、涤器房。
抚顺清永陵启运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6扇对开朱漆木板门,每扇门上镶嵌81颗鎏金门钉,即横九颗竖九颗,取最大阳数,以显皇家权威

乾隆十二年(1747年),启运殿内设楠木香几、珐琅祭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陵外设栅木1344架、红桩36根、白桩64根、青桩36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夏园行宫。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永陵前设满、蒙、汉、回、藏五体下马石碑。
抚顺清永陵启运门(方城门)及两侧的彩陶袖壁。1661年(顺治十八年)命名方城门为启运门

光绪元年(1875年),于永陵街内设兴京副都统衙门、于赫图阿拉设兴京城守尉等衙门。
民国十一年(1922年)裁撤永陵总管及掌关防衙门,其事务归兴京县公署管理。民国十四年(1925年)裁撤永陵掌关防衙门,永陵祭祀归县公署办理。
抚顺清永陵彩陶袖壁,启运门两侧各有前后对称的两座,共四座。为云海江崖升龙陶质青砖浮雕彩画,造型精致、栩栩如生

清永陵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较完整的封建帝后陵寝建筑群。整体建筑由陵前参拜道、下马石碑、前院、方城、宝城、省牲所等几部分组成。陵前参拜道南北长840米,以黄沙铺垫。参拜道南北两端之左右各立下马石碑一甬。碑阳竖书阳刻汉、满、蒙、回、藏五体“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文字。参拜道中央原有一座小桥名玉带桥
抚顺清永陵这种陶制烧造外饰彩色的龙壁在所有清朝陵寝中是唯一的,且历经三百多年不风化。其它清陵寝为琉璃龙壁

参拜道北端紧接永陵前院正门名正红门或前宫门。前宫门是小木作硬山式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二间。每间置二扇木栅栏门,上覆红漆。这种木栅栏为清代帝、后陵寝中唯永陵所独有,是满族早期建筑特色,是建州女真人“树栅为寨”的古老生活遗俗。
抚顺清永陵西配殿,在启运殿(享殿)修缮时供奉努尔哈赤曾祖及父亲神牌之场所

前院正中东西并列四座单檐歇山式四祖碑亭。按中长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为肇、兴、景、显四祖碑亭。亭座为方形高台,条石砌筑。亭身方体,前、后壁各辟券门一座,对开木门二扇。琉璃瓦顶下之沿椽与额枋之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木件通体油饰彩画。碑楼内各立贔屭座神功圣德碑。碑阳镌刻竖书满、蒙、汉三体颂词,弘扬四祖的文治武功。
抚顺清永陵方城及启运殿(享殿)。1651年(顺治八年)命名陵寝后面的山岗为启运山。左侧的用青砖瓦砌筑的焚锦炉在所有清朝陵寝中是唯一的。其它清陵寝均为汉白玉或琉璃材料

碑亭后左、右各建硬山式青砖瓦房3间,前后有外廊,分别是果房和膳房。前院东西缭墙各辟一门,是为东红门和西红门。帝、后谒陵时,皇帝由东红门出入,皇后由西红门出入。前院紧接方城。
启运门为方城正门。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二间,青砖磨缝平砌大山,前后无檐墙。三楹各辟一门,二扇对开朱漆板门各布“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铜门钉,取意“九九归一”;帝王为“九五”之尊,横九纵九,唯皇最大。启运门中门为神门,为墓主神灵出入之门。东门为皇帝及大臣出入之门。西门为皇太后、太后、妃及平常司事人出入之门。反映清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抚顺清永陵启运殿(享殿),内供四祖及四后的神牌、神位。1661年(顺治十八年)命名享殿为启运殿
方城内正殿称享殿,又称启运殿。是供奉四祖神位及祭祀的场所。启运殿高筑于方形的墀陛之上。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楹,门四窗八。殿内置暖阁四座,内置宝床、枕被,为四祖神灵休息之所。  
启运殿后即为宝城。宝城平面呈马蹄形。前有泊岸,后有八角弧形罗圈墙,高3.6米。宝城内南北长18.7米,东西宽22.4米。分前、后两层台地。上层台中葬兴祖、左昭景祖、右穆显祖。兴祖墓东北是肇祖衣冠冢。下层台左葬武功郡王礼敦,台右葬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中间是礓嚓三段共21级。宝城后即陵山“启运山”。启运山石骨棱峥,山脊此起彼伏状若行龙,俗传“悬龙”;“龙脊上有10个山包所以清朝有10个皇帝”。
抚顺清永陵东配殿,在启运殿(享殿)修缮时供奉努尔哈赤六世祖及祖父神牌之场所

清朝陵寝传统规制,永陵尚有十大缺欠。一缺石象生,二缺华表,三缺石牌坊,四缺神道碑,五缺方城角楼,六缺陵寝门,七缺石五供,八缺大明楼,九缺哑叭院,十缺大地宫。
抚顺清永陵雍正帝作为皇子时,曾两次到永陵代父祭祖

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第二次东巡祭祀永陵封宝城内一珠古榆为“神树”。关于这棵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祖先的尸骨从长白山走下来,走到永陵的时候见天色已经很晚,准备住店了,可在当时的人都很迷信,说什么也不让他住店,无奈他突然发现在乔山的脚下生长了一棵粗大的榆树,而且在离地三尺处有一个树叉,他非常高兴,便把祖先的尸骨取下来夹到了树叉上,夜间天气骤然变化,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第二天雨过天晴,早上准备赶路的时候,来到树前却发现尸骨竟然长在树上取不下来了,他非常着急就使劲的掰,结果顺着树叉就流血了,他很害怕便从当地找来风水先生,他来到树前一看,就告诉他“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后面的山是一条龙脉,对面一座照山叫烟囱山,还有一条苏子河环绕,你无意间将尸骨一放即压在了龙脉正中,你后人将有天下可做”。经过一番勘察,发现这条龙是西东走向,龙头在西,龙尾在东,蜿蜒起 伏,大小不等十二个龙脊(山头),风水先生预言他的后世有十二代的天下。后人又传说从努尔哈赤登基称汉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好是十二皇帝,因山头大小不等,也就注定了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
抚顺清永陵方城及另一侧启运门、彩陶袖壁

这棵神树是在同治年间倒掉的,史料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十三日,一场暴风骤雨将神树刮倒,西南方向,树干将启运殿砸塌了,树梢搭到了启运殿的前房檐。伪满州国时期,末代皇帝溥仪派恭亲王溥伟专程来永陵祭典,保留了照片即这株伏的“神树”及巨大的托架。
抚顺清永陵
永陵祭祀除正常按制祭祀外尚有清帝东巡谒陵祭祖之举动。自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入关以后,在清朝长达268年的过程当中,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共九次亲临永陵祭祖,其中康熙两次、乾隆四次、嘉庆两次、道光一次,除此尚有雍亲王等代祭两次,乾隆皇帝在第二次东巡祭祖往返时间就用了191天,可见当时朝政是相当稳定的,在那时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东巡的次数就相对多一些,其时皇帝东巡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祭祖,沿途还要对当地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生产进行视察。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抚顺清永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