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 让泉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让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醉翁亭记》还写道:“山行六七里,渐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州王赐魁立碑泉侧。泉水清澈寒例,甘醇可口,四季不竭!
让泉位于醉翁亭门前的小溪之中,与醉翁亭隔溪相望,泉眼周围用石块砌成二个方池,分别有泉水交替涌出,再汇入山溪。泉的上方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滁州知州王赐魁题刻的“让泉”二字碑刻。

关于让泉,有个传说,有一天,欧阳修照例派侍从去让泉取水招待幕僚。侍从回程时跌了一跤,把水全洒了,无法交差,无奈之下便到离城较近的半山脚下幽谷泉取了一罐水充作让泉。
欧阳修一喝,只觉味道不对,断定不是酿泉水,找来侍从查问,果真如此。
欧阳修得知还有幽谷泉,便亲自前往察看,果真见到一股清泉从石隙中汨汨流出,立即命人“疏泉凿石,僻地以为亭”。这便是滁城西丰山脚下,与酿泉遥相呼应,堪称一对姊妹的“紫微泉”。





明代尹梦璧在其《让泉秋月》诗中写道: 空山古雨泻芳液,酿作泠泠一泓碧。
秋高露滑天无痕,四望清空孤月白。 忽看有月泉底流,怪问何来多皓魄。 山雨酿泉泉酿酒,月中之人能饮否? 僧能煮月供满瓯,泉能醉人月可取。
呼起荒祠古醉翁,闲对素娥作三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