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中农能仁寺摩崖造像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能仁寺,据传自唐始,相继建庙堂、僧室及加工作坊等建筑达一里有余,明时曾设“江南察院”于此,亦是《仁寿县志》所载“白杨厅桂花台”旧址,正殿后山有黄昌、董天官主墓,已毁无存。在原能仁寺庙后两侧山崖石壁有摩崖造像百余龛,以千佛龛和神奇的“漏米大佛”为最,但大部分于文革期间毁损,现存28龛,造像270余尊,大部分保存完好。

能仁寺摩崖造像分布在长29米,高6米的范围内。其中大佛3龛,均为主像,结跏趺坐须弥座上,头作螺髻酷似通江千佛崖弥勒佛和广元千佛崖莲花洞北壁佛的风格,奉僧像3龛,均光头大耳,面部清瘦,肌肉坚实,成为与其它地区不同之特色。经幢为八面三重檐攒尖式顶,仿木结构,雕刻精细,造型精美。尤其15号龛是仁寿县境内内容最丰富、场面最纷繁复杂的一龛造像,正中刻弥勒大佛结跏趺束腰须弥座,两侧壁和正壁,采用半圆雕、深浅浮雕相结合,刻人物99身,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迎佛还国”、“佛涅槃”、“八国分舍利”等精彩的佛经故事。 本处造像自唐至宋,无论布局设计、造型构图,还是工匠的镌刻工艺,都称得上四川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它对研究佛教史和佛教雕刻艺术均有较高的佐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