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小盈岭关隘与古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翔安“同民安”
关隘位于翔安区内厝镇与南安的交界处小盈岭上,是旧时同安通往泉州的古道驿站,上接三魁,下连鸿渐,丘陵延绵,是古同安东北屏障,乃朱文公造坊治风沙古迹,也是郑成功与清军血拼的古战场。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同安主薄朱熹到此勘察,见两翼高山夹峙,形成漏斗,以致风沙为害,逐建石坊,并手书“同民安”三字置匾坊上,以补岭缺。清雍正十二年坊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马巷秀才林应龙等呈请倡捐,就坊址改建关隘。


乾隆版《泉州府志》地图(局部)
朱熹手植榕树
小盈岭战场遗址(原载《郑成功文物史迹》,岭上关隘、榕树犹然可见)
朱熹题写的“同民安”
“扳辕”石
“盈岭古寺”山门








关隘,块石迭砌,长8.6米,高3.56米,拱门宽2.38米,高2.44米,门上嵌“同民安”石匾,关隘门后(靠南安侧)另立一石碑,碑文刻“小盈岭南—同交界碑”几个字。几棵树龄在800年以上的古榕树依然苍劲地生长在关隘另一侧,这些榕树正是朱熹当年为防风沙发动百姓所栽。4年后,当朱熹要离开同安时,百姓送他到小盈岭,“扳辕不忍离”,朱熹为此在一块巨石上题字“扳辕石”,以感谢同安百姓的厚意。关隘后(靠南安侧)有宫庙。

小盈岭是郑成功抗清的古战场,清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清佟国器、陈锦,李率泰由泉州取同安,守将邱缙、林壮猷扼小盈岭,终因寡不敌众,邱缙身中七箭,退守同安城,二十六日城陷,清逐屠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郑成功于小盈岭大败清督杨名高。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主簿,由泉州过小盈岭时,见山岭两翼高山夹峙,形成漏斗,西北风由此直入,以致沙溪一带村民有“沙漠七里口,无风沙自走”的民谚流传。朱熹为制风沙之害,便建石坊,以补岭缺,并手书“同民安”三字作匾额,寄托同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现在三株古榕大树相传也是朱熹当年手植的“挡风树”。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石坊圮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马巷秀才林应龙等呈请倡捐,就原址将石坊改建为同安通往泉州古道的关隘,同安知县吴镛撰写的《改坊为关记》石碑立于隘前左侧。现存石砌关隘门墙作南北走向,长8.6米,高3.56米,拱顶隘门高2.44米,宽2.38米。门额上嵌“同民安”石匾,匾高0.5米,长1.63米,下额为“朱熹书”。

小盈岭以南旧属民安里,地域僻远,向来“烟火居民少”,草深林密,常有猛虎出没。康熙5年(1666年)这里有过老虎噬咬路人的记载。康熙8年(1669年),南安县令刘佑痛感“大小盈二岭间,南北三十余里。界之内外,辄多猛虎窟穴,朝夕阴霾之时,往往成群逐队,中害行旅”,于是撰《祭虎文》,劝谕司虎之神,“驱尔所属丑类,令各率儿孙徒居他境”。否则,“将必尽起乡勇,纠合军卒,以穷搜广捕,尽其窟穴而扫荡之然后已”。

小盈岭还有一害,就是风沙。因处两高山之间,小盈岭岭口如同漏斗一般,东北风便由此南下。岭南地名沙溪,即可见与沙有关。当地住民长年为风沙所苦,民谚无奈地唱道:“沙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走。”深谙堪舆的朱熹依照风水之学,主张并主持在此建造石坊,以填补岭口的空缺。又在坊后手植三棵榕树,以抵御风沙。坊成,朱熹题曰“同民安”,取义于“安斯民于无既(无穷)也”(吴镛碑记)。从此,不止是小盈岭地区受益,同安一邑也由此“人文蔚起”、“井邑平康”(林应龙《改建同民安坊为关劝捐序》)。朱熹任满将去,同邑士民送行至此,“扳辕不忍离”,于是在此留有“扳辕石”石刻,“镌此以志慕”(《同安县志》)。“扳辕”在《马巷厅志》里又作“攀辕”,意思是攀扯住驾马之辕,让车不得行走。后世的洪朝选曾有诗描写了同邑士民送别县令谭维鼎时“卧辙攀辕”的情景:“卧辙攀辕挽去衣,扶携追送各依依。亦知旧邑还须借,犹恐鸿飞去不归。”这大概可以成为朱熹故事的注脚。

朱熹写有《小盈道上偶得》诗:
今朝行役是登临,
极目郊原快赏心;
却笑从前嫌俗事,
一春牢落闭门深。
朱熹还留有五律《南安道中》、《民安道中》各一首:
《南安道中》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烟火居民少,荒溪草露侵。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民安道中》只役东原路,晨风海气阴。苍茫生远恩,憭慓起寒襟。午怕僧寮静,昏投县郭深。拙勤终不补,谁使漫劳心。

清人黄道泰《小盈岭诗》:南同分界处,岭路辨东西。地僻村墟迥,山深草木齐。一春蝴蝶梦,十里鹧鸪啼。翘首江城近,归心趁马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