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河行宫遗址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团河行宫,乾隆年间修建,位于大兴黄村门内团河一带。在清代南苑四大行宫中,以规模最宏丽,景致最秀美而被后人誉为“皇都第一行宫”。
团河行宫遗址云随亭
原址重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八月初,八国联军入侵南海子。日军首先闯进团河行宫,抢走大量珍宝、玉器、古画、古籍,不能搬走的就砸烂、敲碎。俄军闻讯赶来,进行第二次洗劫,除搜罗剩下的珠宝玉器外,还把团河行宫南墙外的麋鹿和其他圈养驯鹿全部掠走、杀吃。至此,珍稀动物麋鹿在中国境内全部灭绝。

1937年7月,南苑成为抗日前哨战场。7月11日,驻黄土坡日军开始向南苑守军进攻,被击退。7月14日,一队日军骑兵到团河侦察,被二十九军击退。7月25日,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命在河间驻防的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增援南苑。赵登禹率一个团于27日拂晓赶至团河。下午1时许,日军轰炸机在团河上空投下炸弹。同时,从黄村、魏善庄下火车的日军第二十师团河边旅团千余人向团河行宫发起进攻。激战至傍晚,赵率部撤至南苑。后南苑失守,佟麟阁、赵登禹相继殉国。

1948年,国民党军队拆毁团河行宫内残存的宫殿,把砖石运走修建机场周围的碉堡。1968年,修建团河路、京开路,均取团河土山之土,团河村平整北部河套地,也取土于此,故大部分土山被夷为平地,山上古松、古柏均遭破坏。
团河行宫遗址 翠润轩 乾隆四十二年
翠润轩:俗称敞厅,1984年7月修复。此建筑三楹,坐北朝南,长12.8米,进深7.3米,轩为大式歇山筒瓦卷箍头脊,苏式彩绘。轩四周环水,碧波荡漾,东西有小木桥连接石岸。北有群玉山房,两根大柱屹立碧波之上;南为鱼乐汀,东是钓鱼台,西为漪鉴轩。翠润轩是团河行宫中的御花园,专供皇帝在此纳凉小憩、赏花观鱼的地方。
团河行宫遗址 翠润轩 乾隆四十二年
1970年3月,大兴县"革委会"在黄村建万人露天会场,需要砖石,遂拆毁了云随亭、船坞、麒麟抱鼓石以及一处钓鱼台。目前,团河行宫内只有御碑亭、翠润轩等少数几所建筑保存下来。东湖小岛上的翠润轩,是供皇帝和后妃们玩乐的地方,又名"敞亭",据说"文革"时这里被当过牛棚,所以才侥幸得以保留。
云随亭:位于西湖东南岸上,1987年10月重建,此建筑为大式重檐筒瓦圆顶攒尖,苏式彩绘。上层为檐柱8根与下层金柱相连,下层为檐柱、金柱各8根,柱下为覆盆式柱础,亭基础直径为6.1米,金柱相距为1.15米。云随亭三面环山,北面临湖,西南为过河厅,南宫墙在此穿过,西为沿湖大小船坞,是观赏西湖之佳地。


明成祖在元代下马飞放泊的基础上,将南海子正式辟为皇家苑囿。随后,明朝诸帝不断在南海子增建猎场。明宣德年间,还修建了庑殿行宫,并设立了两座提督衙门,供管理南海子的上林苑内监提督办公与居住。顺治十五年(1658年)和康熙年间先后将明代两座提督衙门改建为行宫,分别称“旧衙门行宫”(旧宫)和“新衙门行宫”(新宫)。随后,康熙和乾隆两朝又分别在南红门内和黄村门内团河一带修建行宫,即南红门行宫(简称“南宫”)和团河行宫。





清末后,四大行宫均遭毁损,并长期被军阀盘踞。至解放前夕,团河行宫尚有少量遗存,其他三座行宫旧迹难寻,只余下“新宫”、“旧宫”和“南宫”等村名。1985年,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建成。
关于团河行宫的兴建,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神龟荐宫址”的传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年六十六岁的乾隆帝在和珅等重臣的陪伴下,再次来南苑游猎。皇帝在骑马追赶一只长尾雉时,一不留神马蹄踩在一只大龟背上,险些把他掀下马来。按旧时说法,路遇神龟是吉相,因此乾隆下马将大龟放生。不料神龟不但不下水逃生,还回头紧盯乾隆。乾隆于是走近,神龟则立刻调头慢慢向前爬去。乾隆一路跟随,直到一处风景绝美的地方———这里正是拥有九十四处泉眼,常年流水不断的团泊。此时,和珅顺势启奏:“有神龟引路荐址,一定是块吉祥宝地,何不在此修建一座行宫?”乾隆大喜,团河行宫因而开始修筑。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乾隆决定在团河修建行宫的真正原因其实和团泊的疏浚治理有关。这在乾隆御题团河行宫八景之一璇源堂的一首诗中有明示:“凤河入淀此源寻,疏浚因叫广复深,遂有堂斋朴以筑,备斯来往憩而临。”其《团河行宫作》一诗的诗注中更是明确写到,当时南苑水源不畅,因此命令疏浚以使南苑内水流通达,便于运送物资。团河向下流入凤河,凤河再向东南方汇入永定河,是南苑内最重要的河道之一,因此也是疏浚的重点;疏浚后,顺便在团河边修筑了行宫“以供临憩”。实际上,团河的疏浚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就已开始,团河行宫的修建同时进行,挖湖堆山,造楼建殿,历时五年完工。

团河行宫在清代南苑四大行宫中是最后修建的,虽然乾隆用“朴”字来形容,但它是四大行宫中规模最宏大、建筑最富丽的一座。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七七事变”时,又遭日军轰炸,变成一片废墟,宫内建筑所剩无几。现已修复云翠亭、十字房、翠润轩等景点,还有保存完整四面刻有乾隆御笔碑文的四方碑,它是团河行宫历史的见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八月初,八国联军入侵南海子。日军首先闯进团河行宫,抢走大量珍宝、玉器、古画、古籍,不能搬走的就砸烂、敲碎。俄军闻讯赶来,进行第二次洗劫,除搜罗剩下的珠宝玉器外,还把团河行宫南墙外的麋鹿和其他圈养驯鹿全部掠走、杀吃。至此,珍稀动物麋鹿在中国境内全部灭绝。


1948年,国民党军队拆毁团河行宫内残存的宫殿,把砖石运走修建机场周围的碉堡。1968年,修建团河路、京开路,均取团河土山之土,团河村平整北部河套地,也取土于此,故大部分土山被夷为平地,山上古松、古柏均遭破坏。


1970年3月,大兴县"革委会"在黄村建万人露天会场,需要砖石,遂拆毁了云随亭、船坞、麒麟抱鼓石以及一处钓鱼台。目前,团河行宫内只有御碑亭、翠润轩等少数几所建筑保存下来。东湖小岛上的翠润轩,是供皇帝和后妃们玩乐的地方,又名"敞亭",据说"文革"时这里被当过牛棚,所以才侥幸得以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