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户县草堂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户县草堂寺,位于陕西户县秦岭圭峰山麓,距西安市25公里,距今1600多年,原名大寺。公元前401年,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到此地,翻译佛经,弟子三千,规模宏大,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国立翻译馆。
山门 赵朴初手书“草堂寺”匾额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发源地之一。原为后秦姚兴皇帝的逍遥园,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
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
寺内 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钟亭,里边挂一口明万历十九年(1591)铸巨钟。与钟亭相对,里边放置着著名的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所刻《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
草堂寺历经千年风雨,几经修缮,现存有全国重点文物鸠摩罗什舍利塔,被誉为关中八景的草堂烟雾井,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及历届记载草堂寺的石刻碑石二十通。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部分。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

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栖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宋朝初,政府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名为"圣恩寺"。尽管如此,历代诗文、碑刻和百姓都称草堂寺。清同治年间,寺庙曾毁于战火;光绪七年(1881),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1949年前,草堂寺有僧8人,土地一百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

草堂寺现存最大殿堂是"逍遥三藏"殿。此殿是清代的天王殿。此"逍遥三藏"匾由兴善寺方丈妙阔法师亲笔书写
大雄宝殿

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栖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宋朝初,政府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名为"圣恩寺"。尽管如此,历代诗文、碑刻和百姓都称草堂寺。清同治年间,寺庙曾毁于战火;光绪七年(1881),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1949年前,草堂寺有僧8人,土地一百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

草堂寺现存最大殿堂是"逍遥三藏"殿。此殿是清代的天王殿。此"逍遥三藏"匾由兴善寺方丈妙阔法师亲笔书写

13世纪,日莲(1222-1282
年)在日本子睿山学习天台宗,至1253年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
大雄宝殿前的麒麟石刻
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草堂烟雾,井中常年喷出烟雾,甚是神奇
烟雾井俗谓"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此外又有人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致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遂成"烟雾"。随着严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前两种说法不过是作为,美好的神话传说来接受而已。草堂烟雾的成因合乎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关中一带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在运动的过程中,沿地壳的岩缝冒出地面,升至高空,遂成烟雾。

鸠摩罗什纪念堂
鸠摩罗什纪念堂






鸠摩罗什舍利塔亭子是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鸠摩罗什(343-413年)是位有传奇色彩的高僧,其父亲印度人,母亲龟兹人,他7岁随母出家,人称"神童"。游历许多国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因通晓经藏、律藏、论藏,被尊为"三藏法师"。他所译的佛教典籍,为中国佛教作出了巨大之贡献。
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烬。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三藏法师坞摩罗什舍利塔"。舍利塔北边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舍利塔亭西侧,树立着元代所刻"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