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 天宝宫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天宝宫位于许昌市西北二十五公里的许昌县艾庄乡艾庄村北,与长葛市石固镇相邻。









































成立于金初的真大道教,正是在北方流传的三大道教之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元代建起了全国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祖庭--天宝宫。
天宝宫,坐落在许昌县艾庄乡石梁河畔,北有子产祠,南望颍叔坟,川源回合,地势广衍,距今已有771年的历史。据记载,天宝宫始建于1240年,刚兴建时叫天宝观,元世祖之元六年(1269年),皇帝下旨"易观为宫"。在元代统治者的推崇下,真大道教流传日益广泛,天宝宫因是当时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弘法布道的场所,影响也日渐增大,被尊称为第九、第十祖祖庭。
元末以后,受战乱影响此地一度荒废。天宝宫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其内文物古迹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天宝宫现存大殿5座,其他殿宇4座,以明、清建筑为主,是河南省最为完整、最为壮阔的古建筑群体之一。
作为明朝建筑遗存,山门是天宝宫的进出大门,为两层建筑,由于墙上有三个门洞,又称为三门。而最惹人注意的,莫过于中间门洞中那斑驳厚重的木门。天宝宫的大门无铆钉,全用穿杆固定,至今完好,无缝隙,所以当地群众有谚语说:"天宝宫的大门--无点儿(谐音钉)!"
天宝宫的建筑布局,各正殿坐北朝南,竖直形成中轴线,并且逐次扩大、逐次抬高。从山门往里走,其上依次有拜亭、岳王殿、关圣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真武殿,形成了现在天宝宫古建筑群的基本格局。这些殿宇,高峻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十分壮观。两厢还建有陪殿、斋舍、道房、浴塘、香厨等,远望红墙环绕,绿树遮天,甚为壮观。
天宝宫内的碑碣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经历数百年的历史风云,天宝宫留存的历代碑刻尚有100余通,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石碑50余通。这些碑刻最早的立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如创建天宝宫的《创建碑》和八思巴字同汉字合刻的《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碑》,更是碑中之宝。碑林中还有明真广德大师王清贵的《道行碑》,有历代重修增建天宝宫的碑记。有专家称,这几通元碑可以补充真大道教史的若干空白,也可以印证教史中的若干问题,是研究金元宗教史的重要史料。
在拜亭内的石柱上,镌刻着两幅发人深思的对联,一联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另一联为:"使尽无限计谋为子为孙临死去只落得一双空手赴阴司始问子孙安在,用出多般巧诈图名图利到头来徒留下千载骂名来地府方知名利皆虚。"前一联是劝导人们要去恶扬善,后一联是警告世人不要用诡计去掠取名利。置身其间,不免让人顿生"思无邪"的意念。
天宝宫对联:
使尽无限机谋,为子为孙。临死去只落得一双空手赴阴司,始问子孙安在?
用出多般巧诈,图名图利。到头来徒留下千载骂名来地府,方知名利皆虚。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道当有道故曰道,神本无神奉为神。
造物重生成,须知雷霆雨露皆非教。畏威只愚下,犹当戒慎恐惧所不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