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千年古刹 风穴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千古名刹风穴寺,位于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汝州市东北9公里处。
据后汉乾佑三年(950年)《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寺院创建于北魏,原名香积寺。隋代改为千峰寺,唐朝扩建为白云寺,距今已有1500年的悠久历史。据民间传说,唐初扩建寺院,院址初选龙山东南山下,待料物备齐,将要破土动工时,突然一阵大风将砖木石料一卷而起,到现在寺院上空,风停料落,因以“风”点穴,故名“风穴寺”。《风穴志略》载,龙山阳侧有大小二风穴洞,洞深数十里,天变时,洞内出风,猛不可挡,故名风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风穴寺”。
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笼,流水潺潺。迤逦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寺院群山环抱,北有紫霄峰,侧有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石榴嘴峰等9条山脉逶迤相连,朝向寺院,有“九龙朝风穴,连台建古刹”之誉。
七祖塔位于寺院中心,是一座高耸入云的九层叠涩密檐式空心砖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260多年的历史。这座塔总高24.17米,塔刹由相轮十重、宝盖及火焰纹构成,高大美观,为纪念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所建。唐宣宗十三年(公元859年)四月,禅主道源来此主持重修寺院时,在塔内塑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又将舍利藏于佛心,此塔又名为七祖舍利塔。

七祖塔自创建以来,一千二百多年间,历经风雨、雷电、地震撼摇,傲然屹立,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师的聪明才智。

风穴寺有历代碑碣三百余块,多为寺内建筑记事、捐款名单,也有名人绘画题咏。书法有真、草、隶、篆,体裁有诗、词、歌、赋。最为有名的为《大唐开元寺故禅师贞和尚瑶塔铭》、七祖塔上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刻写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和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刻写的“佛顶尊腾陀罗尼幢”和“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祥院记》立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八月十五日,龟趺圆首,双龙蟠回,为寺中现存最古碑刻之一

钟楼原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历代多有修葺,从寺院碑碣、《寺志》的记载可知,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和清代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过。但在一些斗拱结构上还明显保存有宋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前一篇:良乡离宫 岫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