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之源 雷鸣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雷鸣寺,位于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为黄河重要支流汾河源头所在地。寺名来源,一谓汾源出水处山如空瓮,地下暗河波浪搏击,声如雷鸣;一说,地藏王在此诵经,声若雷鸣。因而,依山脊而建的寺被命名为雷鸣寺。 古雷鸣寺坐北向南,建于半山。最下为戏台,从戏台拾阶而上,登108级台阶到山门。山门两侧各以三间配房为衬,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山门中轴线上有木牌坊五间,牌坊两侧各建钟、鼓楼。步入山门,在东西禅房簇拥下,一列七间正殿为该寺的主体建筑。大殿中间一间为真武殿。

上世纪50年代,歌唱家郭兰英的一曲《汾河流水哗啦啦》,唱出了山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今,全省推动的兴水富民战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使三晋儿女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即将变为现实。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她的源头就是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楼子山脚下的雷鸣寺泉。

真武,又称玄武。真武殿全称真武大堂,是中国古代的北方神,原为二十八宿中的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后为道教所信奉,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神,塑像为龟或龟蛇合体。宋代避讳,改玄武为真武,即道教所称的真武大帝,其塑像为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
由雷鸣寺主殿中间一间塑真武大帝像可以断定,在明末芦芽山毗卢佛道场被毁后,汾源宗教信仰已由明代之前的纯佛教转变成清代佛道合一形式,并且以道教居于主体地位。
主殿东三间为地藏王菩萨殿,内塑十朝地藏王像。地藏是梵文的意译,佛经上说这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得名。释迦佛曾嘱咐他,在释迦佛寂来灭、弥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众生,他即发下誓愿意:“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宋高僧传》载:似转世为新罗(今朝鲜半鸟)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建寺收徒,年九十九圆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现九华山神光岭有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王菩萨成道处。西山间为佛殿,内塑佛及诸菩萨20余尊。西山壁绘有须弥山彩色人物群像。
主殿之下有天然石窟。石质有如火山喷发后的岩浆石。石窟虽小,但很神秘,历来被百姓视若神明。在石洞中供有百姓心目中应崇敬的神与仙。
沿雷鸣寺北上,渐至山顶处原有石洞。主供汾河台骀。台骀是传说中上古三皇五帝时颛顼帝执政时的治水大师,官称玄冥师,他征服汾河后深受世人爱戴。春秋时,郑国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子产封台骀为汾神。之后,历代谥号有加,尊为上公,祭为贵神,金代加封为昌宁公。清朝道光六年(1826)在石洞之上建台骀祠三间,为楼阁式建筑,同治十年(1817)重修。毁于文革。
雷鸣寺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古松翠柏掩映,雕梁画栋,朱檐金顶,琉璃绿瓦,紫檀木刻,亭台楼阁,榭廊门洞,布局合理,结构精巧。明、清两代及国民初,被冠以“华北名刹”的美誉。清同治十年重修时,由弛名中外的学者、清官五台东冶徐松龛先生撰写碑文。徐氏在碑记中盛赞汾源泉灵沼为“三晋第一胜境”。

上世纪50年代,歌唱家郭兰英的一曲《汾河流水哗啦啦》,唱出了山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今,全省推动的兴水富民战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使三晋儿女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即将变为现实。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她的源头就是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楼子山脚下的雷鸣寺泉。

雷鸣寺背靠楼子山,俯临汾河川,始建于明朝。雷鸣寺泉名也由此而来。这里千百年来被视为汾河正源,《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水经注》记载:“汾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雷鸣寺泉四周九座大山环抱,九个沟壑汇拢,俗称九龙口。泉水经雷鸣寺汾源阁一层水母殿下石缝中涌出,流入殿外水潭,过水潭,泻入鱼湖,再从九个龙口、六个鱼口喷出,汇成汾河。古人称雷鸣寺泉为汾源灵沼,用“山谷回响,声若雷鸣”、“水流潭涨,波襄转泛”,赞美雷鸣寺泉水。
前一篇:山西 芦芽山
后一篇:北京隋代古刹 云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