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大老君山楹联题字石刻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大老君山古时又称荣德山。西周时,因周荣公辅佐周武王得天下,故周武王将荣县、威远一带赐予周荣公作为封地。周荣公在荣德山修真悟道炼丹,荣德山之名由此而来。南宋《舆地纪胜》载:“荣德山,其高插天,资州、昌州、富顺皆可见之。其山在川谷之中,独拔五百余丈。”大老君山作为荣县和威远的界山,清乾隆《威远县志》如此描述其地势:“横山护其左,君山峙其右。”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唐末五代道士陈抟(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曾在此修真,故又名希夷山。

山脚,一块直径约5米、形如磨盘的巨石,搁在早春的麦苗地里。这巨大的“磨盘”令人产生各种猜想。当地有如此传说:一天,吕洞宾和铁拐李正在这里对弈,突然天宫钟声大作,玉帝紧急召唤众仙归位,两人慌忙之中来不及收拾棋盘,此棋盘便遗留于此。因此,这“磨盘”当地人称棋盘石。
大老君山就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庞大的城堡。有人形象地说,它像一只倒扣的量米斗。海拔823米的大老君山,仿佛被拦腰截断的一根擎天的石锥,山顶与山底几乎一般大,完全垂直于地面的绝壁,令人不敢奢想还有路可上。而山顶隐约可见的庙宇,又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路是有的。
由于环山均为绝壁,若开凿盘旋而上的平缓山道,工程将十分艰难且危险。当年的开道者逆向思维、顺势而为,凿出一条笔直如天梯的上山之路。
一道贯穿整石而开凿的石门,如猛虎当道而卧。这道石门,是南宋时期大老君山作为一座军事要塞的城门。若此门紧闭,要想登顶只有插上翅膀。奇异的是,钻过石门,石径向右旋转360度,绕到了石门顶。原来这上山之路开凿在门拱之上,从内向外看,门拱又成了一座石桥。
两块各有两平方米左右的摩崖石刻碑。一块称为“薛高丘摩崖碑”,系唐代荣州刺史薛高丘来此参道后,命人刻碑于此,以示尊崇和虔诚。此碑碑文绝大部分已完全无法辨认,极少数文字勉强可识,但已不能读通顺;另一块南宋时期的摩崖石刻碑,其碑文也完全模糊,唯有刻于碑额的“绍熙判府曹公老君山保守记”,因每字有手掌般大,故仍然十分清晰。

赵熙的题诗“一念前身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亦禅亦道的感觉。此诗和前面石刻的郭次纯、郭曼军、郭洄等人诗句为民国4年(1915乙卯年)中秋后该四人相约登老君山乘兴而作。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转官监察御史。
正在遭受风化侵蚀的珍贵遗迹

老君山从唐宋以来就已成为道家的修炼之地和风景名胜之地,清乾隆《威远县志》称为“老君丹灶”,是威远八景之一。老君山海拔800多米,雄奇瑰丽,方若削壁,高矗云表,有华山之险。从山脚到山顶,只有一条狭窄陡峭的曲折小道,攀登时须手脚并用方可。

山西南面崖壁上刻有四则题诗、四龛唐宋造像、三通摩崖碑和三则题字。摩崖造像中保存完好又富有代表性的是太上老君及侍者力士造像。其中佛道合龛造像在四川极为罕见。题诗以清末翰林、荣县诗人赵熙的一首最为精彩:“一念前生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三则题字分别为“烟霞”、“云梯”、“丹岩”。在山的西南面,有一古洞,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时居住之地,人称“神仙洞”。大老君南面为吕仙崖,上有四龛唐代摩崖造像,山上尚保存古寨集生寨城墙遗址。
大老君山,又曾为血腥的杀戮之地。山上的一幅《绍熙判府曹公老君山保守记》摩崖石刻碑,证实了南宋时期川西南抗击入侵的蒙古铁骑的悲壮历史。清末民初蜀中著名书画家、诗人赵熙在大老君山题刻的诗文遗迹,使此山又增添几分人文气息。






唐宋时期,威远县隶属荣州。南宋理宋绍定六年(1233年)荣州升为绍熙府。南宋理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铁骑进攻四川,绍熙府治于1236年迁至鸿鹤镇(今自贡鸿鹤坝)。1241年,蒙军将领塔海、秃薛“师伐西川,破城二十,”简州(简阳)、隆州(仁寿)纷纷陷落,其兵锋直逼绍熙府。1258年,骁勇善战的蒙军名将汪德臣率大军再次进攻川西南,其部将纽璘再次攻破简州、隆州,绍熙府亦破而废。大老君山崖壁上的《绍熙判府曹公老君山保守记》碑,确切证明在长达52年的波澜壮阔的南宋四川抗蒙战争中,大老君山是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构筑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州府一级军事中心。它与周边的铧头砦、杨家砦、大刀砦等众多抗蒙城堡,共同构成了与当年威震蒙军的钓鱼城、云顶城、青居城等“抗蒙八柱”遥相呼应的防御体系。当年的绍熙府通判曹公,无疑就坐镇大老君山,以决死的气慨,指挥军民顽强抵抗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

石径两旁的崖壁又是几幅石刻诗文。左边,是郭曼军的题诗:“身在仙山飘渺间,眼前山脚即尘寰。山山山色围山外,山下千山复万山。”一首七绝竟用了九个相同的字,初读似打油诗,细品却并不觉得简单和累赘,反而有一种新鲜之感。在这幅石刻诗文的上方及石径右边,则分别是郭洄以行书体题写一首七律和郭曼军的另一首七绝。行至此处,人文气息渐浓,不由令人恍惚觉得苔痕累累、藤萝倒悬的山道上,游荡着布衣青衫的行吟诗人,踯躅着峨冠博带的风流名士。
攀过那一段崖壁上凿有“抠手窝”的最为陡险的石阶后,又一道以大石条垒砌的山门雄踞在前。山门的门洞高约两米,宽度连两人并行都有些困难。这是曾为军事要塞的大老君山的第二道城门。更为令人惊奇的是,穿过门洞,顿觉光线昏暗,尤如置身于一间逼仄的石室之中。只见石阶笔直向上,伸向位于头顶的一扇只容一人上下的四方形天窗。钻出天窗后,一个厚实的木窗盖挪在一旁。这是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双重保险之用:一旦城门被突破,便迅速封闭天窗,从而彻底阻断上山之路。
晚清翰林、清末民初蜀中大儒赵熙的一首七言绝句,赫然镌刻在上山石径的起始处一堵高七八米的石壁上。诗曰:“一念前生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落款为“乙卯秋郭洄招游赵熙记。”此诗以空前丰富的想像力和极其浪漫的表现手法,将矗立于威远与荣县交界处的大老君山,形容得神奇而雄伟。
在从山腰到山顶的山道旁崖壁上,依次有“烟霞”“云梯”“丹岩”三幅石刻题字,每字有小方桌般大。“烟霞”和“云梯”因时间久远,无法判断其题刻年代,而“丹岩”经考证,题刻于明代初年。这些渐次展现的遒劲大字,均镌刻于陡险处或宜于观景处,意在提醒游人驻足观景,并激励人们勇攀风光无限的顶峰。
清代史书所载的盛开千叶莲的水池,是一口约50平方米的矩形水池。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拔地而起的孤山之巅,雨水应该是唯一的水源,但池水自有史记载以来,始终不涸不溢。或许,是水池的防渗漏措施到位,或许,是这座老君山本身聚集和吸纳着天地之精华。


晚清翰林、清末民初蜀中大儒赵熙的一首七言绝句,赫然镌刻在上山石径的起始处一堵高七八米的石壁上。诗曰:“一念前生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落款为“乙卯秋郭洄招游赵熙记。”此诗以空前丰富的想像力和极其浪漫的表现手法,将矗立于威远与荣县交界处的大老君山,形容得神奇而雄伟。





前一篇:武冈邓家铺老祠堂石拱门
后一篇:威远静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