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东山灵源古刹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灵源寺在东山后山石桥村碧螺峰下。那里山清水秀,是块风水宝地。站在寺院中间,背后是高高的碧螺峰,犹如一座巨大的靠椅背,两旁山势斜攲犹如靠背椅的两个扶手。而灵源寺在三面山围之中,朝西面对着太湖。湖水浩浩渺渺,山风飘飘荡荡。这样的风水也可以说是虎踞龙蟠之地。在梁代天监元年(502年)建了这座寺院,因寺有灵泉而得名。历数东山佛家寺院,如雨花禅寺、紫金庵、龙头山寺、法海寺等,只有此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可以被称为东山古寺之首。但遗憾的是至元末寺院被毁,一直到明代正统年间才重修。到了清代乾隆间居然灵源寺的大殿也倾圮,这才由东山里人王金增倡议修缮。至今200多年,而又历经太平军、文革的扫荡,寺院建筑物基本已毁拆无存。



据史料记载,梁天监元年由集善高僧始建,灵源寺因灵泉而得名,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原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百亩,僧舍千间,据说,灵源寺与杭州灵隐寺还是姐妹寺,闻名江浙沪。寺院元末被毁,明永乐十二年智昕禅师于废墟中诛茅寻楚,重兴灵源寺。历数二十六年至正统五年,高僧克勤住持续建,寺院规模及香火之盛大为当时东山之最。明宰相王鏊退隐还乡后,在寺院东南建之“可月堂”、“得月亭”等景物。以至清之民国十九年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题:“碧螺春晓”、旁建“碧螺春轩”,并书“灵源禅寺”四字石匾。灵源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被毁,仅存部份殿堂基石,整个遗址改作桔林,而与古寺同龄的罗汉松,虽历经千秋风雨仍依然苍翠茂盛,它既已见证了灵源寺过去的兴衰,又将展望着灵源寺未来的辉煌进步。
在一间半坍的房子墙上,竖有一块“奉宪永禁碑”,石碑下方刻有“嘉庆壹玖年”,可见碑的制作时间是清嘉庆年间。石碑上的文字告诉了我们灵源寺曾经的沧桑岁月:“灵源寺占地96亩,始建于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元末时因火烧毁,明正德年重建┄┄”。这块碑,为恢复重建灵源寺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古罗汉松(亦称神灵树):位于原大雄宝殿前,李根源先生称为“奇绝”,有1500多岁了。树干粗壮成虬枝盘绕,像有九龙盘旋而上,贵为稀有之宝。更为神奇的是该古树因寺院的盛衰而生死,被当地人奉为“神灵树”,朝拜者甚多。往昔该树已慢慢地枯死,寺院恢复重建,树已重新发芽,枝叶茂盛,苍劲挺身而拔。树高20多米,四五人才能合抱。


灵源古井:位于古罗汉松西南角处的桔林里,系东山五大古井之一,古井亦为寺院内泉井之圣水,是著名的灵源泉。笔者往井下探视,只见青石圈里布满青苔,井水很浅,留有笔者清晰的倒影。据介绍,灵源泉是活水,从来没有干涸过。灵源泉还可治眼疾。传说,梁天监年间,这一带的山民都患上红眼病,有人试着用灵源泉水涂抹眼晴,眼晴就不红不痛了。从此,灵源寺能治眼病的消息传开了,大家说,这泉水通灵性,灵源泉因此而得名。后来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就取名灵源寺,至今,附近的百性还喜欢吃灵源泉水。程恩乐诗云:“一脉甘泉自有
源,清流曲曲绕山门。蒲牢专用里禅心定,好向螺峰问本根。”蒲牢即名贵专用,如今钟专用渺茫而众生禅心未泯,每当雨季流水淙淙,如琴如磬,深信终有沙弥扫径烹泉待客之日。古井泉水清香甘美,源源而来。据介绍,该古井在建设时将作为一处景点加以保护。
历代文人对灵源寺情有独种,清孔贞明《入灵源寺》诗云:“古寺在境内,来生人外心。岚光雨余谈,树色门前阴。施食舞山鼠,经马川野禽。问春春已去,苔径石深深。”充分表达了当时山门古木参天,虬枝偃赛,老干纷披,荫蔚蔽日,山鼠野鹤有情,必亦时时前来凭吊。明文征明《宿灵源寺》诗:“夜随钟梵入灵源,一笑虚堂解带眠。旋接僧谈多旧识,偶依禅榻岂前缘。离离松桧摇山月,兀兀楼台宿螟烟,尘句何年传倒此,烛灯试读已茫然。“记述当年蒲团对语僧围烛,尘缘俗虑一时忘的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