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骊靬古城遗址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骊靬村,历史悠久。又名者来寨。汉时为匈奴折兰王所在地,汉武帝开拓河西真诚廊设酒泉、敦煌、张掖、武威等四郡,河西纳入汉朝疆域。约公元前50左右。汉朝设骊靬县,前后隶属张掖、武威二郡,是河西建置较早的古县之一。后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南诸代,至隋文帝开皇中(公元590年左右)并入番禾县,置县时间约600余年。后经唐宋元明清兴废更替,凡千余年,此地均设驻军营地。元时为县府财库之地。
骊靬遗址,地处祁连山者来河沟口,地势险要,北与北武当山相峙,隘关狭道,为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南出祁连山鸾鸟口,平羌口通青海门原县,北越龙首山可达内蒙古阿右旗,实为古今走廊咽喉,军事要冲。在此可览永昌县城全景。
在中国河西走廊的甘肃省永昌县者来寨村,有个叫骊靬的地方。“骊靬”这个词,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当时叫“犁靬”。根据研究发现,所谓的犁靬,就是西方强国大秦,即罗马国。犁靬系音译,在中国史籍中有多种写法,如犁靬、骊靬、犁犍、力乾、力虔等。后来,骊靬这一写法最为汉行。骊轩遗址“骊轩”的名称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料当中,据说是古罗马的别名。后来的研究发现,汉语中“骊轩”的发音来自拉丁语“legion”,是罗马军团的意思。
史书记载:公元前40年,也就是西汉元帝建昭年间,有数千名流亡的罗马帝国远征军从西域入境归降中国,元帝传旨,让河西农都尉在番禾县(今永昌县境)安置,农都尉遂将他们安置于县南之者来寨。因罗马人过去称骊靬人,所以把安置罗马人的寨子称为“骊靬城”。两千多年来,这批罗马人一直在骊靬城安居生活,繁衍后代,延续至今。这些被当地曾称呼为“黄毛番子”的罗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被人们遗忘。
1989年9月30日,《参考消息》披露了一条让国人注目的消息:“一位澳大利亚人认为,他已发现很久以前消失了的‘罗马帝国’城市现存于中国戈壁滩的边缘……这个地方就在甘肃省的永昌地区。”这一消息的披露,引起了中外史学家的广泛关注,“骊靬热”在中外兴起。
两千多年前,一支在波斯战败后突围逃走的罗马帝国远征军,突然在人间蒸发。两千年后,这支古罗马军队又突然在中国甘肃发现,这个旷日持久的历史谜案,亦引起有关方面和学者的重视。一种不同凡响的骊靬文化,以其在中华大地独一无二的存在,以它的神秘古奥,建造的文化之旅,引得国外诸多学者纷至沓来。一系列的调查和报道都证明,在甘肃永昌县曾生活过数千名古罗马人。这些归降汉朝迁徙到河西张掖郡的罗马人,他们在西汉时期被称为骊靬人,在东汉被称作秦胡,在三国时期被称作卢水胡,在晋代被称为骊靬戎,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作力羯、虔人羌……这些归降中国的古罗马人及其传人长期在骊靬县生活,在河西历史上曾十分活跃,他们的后裔,不乏出过著名人物。有关学者研究断定建立北凉的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就是骊靬人,北魏时的农民起义领袖盖吴也是骊靬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勒据专家考证也认为是骊靬人。他们在历史上曾一度强势,进行过多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晋书》记载骊靬人大败了凉王张祚的军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他们逐渐被其他民族特别是被汉族同化。所以今天在永昌县许多乡镇的群众中还能见到一些高鼻深目、脸形窄长、毛发褐黄、眼睛灰蓝、体格高大,被当地群众称为“骊靬人”的居民,他们的血缘关系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古欧罗巴人的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