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藏峪瑞云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皇藏峪瑞云寺依山而建,背负山崖,面临深谷,寺周围群山环抱。据《江南通志》记载,寺院始建于晋;重建于唐;原名黄桑寺、“后随山改名为皇藏寺。传说当年刘邦藏身此山,吕后寻夫,远望山中一洞口白云缭绕,前往很快找到了刘邦。
《史记·高祖中纪》载:“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气云,故从往常得季”。”根据这一传说,宋端拱年间改寺名为瑞云寺。有碑记曰:“众山环合,卫基如城,间有古寺,名曰瑞云。”现高悬寺门之上的“瑞云寺”匾额,字迹苍劲古朴,为清代安徽大书法家邓石如所题。寺宇三层三院,共有房间九十余间。前院是藏经楼,雕梁画栋,图案精巧逼真,二门内为正殿,中庭宽广,佛像高大,厅堂宽敞堂皇,飞檐拱壁,气势雄伟;后院为僧房,清雅别致。整个寺院石级层迭,回廊交错,门楣多变。前院一颗参天银杏)历时一千三百多个春秋)依然绿荫如盖;一颗苍劲古桧,盘根虬于,枝叶扶疏。后院古柏挺立,一对父子银杏相偎成趣,厢房前金桂、银桂清香袭人。清人蒋佩曾宿此赋诗:“青鞋且趁夕阳晴,流水孤村画里行。远蟑钟鸣香阁近,深林犬吠老僧迎。灯摇佛座三更梦,风卷松涛一院声。”
据萧县民间传说:当年刘邦带着一帮哥们自芒砀山斩白蛇起义,被秦兵追得无处藏身,便一口气跑到徐州正南萧县东南的一座深山(时称芒砀山)----皇藏峪里避难,山上正好有个山洞,刚好容下他们十几个人,待他们躲进去后,刘邦叨念道:要是能有一块巨石把洞门挡起来就好了。话音刚落,从山顶上忽地滚下一块巨石,正好把洞口遮挡得严严实实,好像天然屏障,只听秦兵乱嚷嚷,却没有发现他们,一场灭顶之灾擦肩而过。一帮难兄难弟很是称奇。
在这里,刘邦与弟兄们休息养伤,生怕走漏风声,不敢下山求医买药,就在山上走访山民如何用草药治疗发炎溃烂的伤口,山民听他们的口音相仿。因为丰沛与萧县在秦时都属徐州,古有乡亲之称谓。刘邦注意约束下属,山民也不甚恐慌。有山民王二之妻王二嫂子告之:此山中有种神奇的草药,可以治疗恶疮刀伤,大凡高烧不退、恶疮缠人、久治不愈的疑难顽疾,只要用了此草药,可以药到病除。其夫王二曾身患无名肿毒,因无钱医治,王二嫂子就挖了一些这种野药,王二连服带洗后即愈。从此,地方山民便家家备用,以对付身家平时的意外之灾。刘邦闻听大喜,以重金相请王二嫂子给受伤的弟兄们治疗。果如王二嫂子之言,此草药,不仅内服能解化脓发烧的重伤号,外伤擦洗也很见奇效。没用多长时间,刘邦的一帮弟兄又生龙活虎起来。
弟兄们看着王二嫂子用这么随身抓来的草药给大家治好了伤病,认为这是上天派下的菩萨救活了他们。为了记住王二嫂子的恩德,他们把山上这种到处生长的草药,就喊成了“王二嫂子”。
刘邦的夫人吕雉,四处寻找丈夫,这次费了月余才找到此处,大家吃惊吕雉的本事了得:一个女人家竟然能够在离家一百多里的深山老林里找到刘邦。吕雉笑着告诉大家:这哪里是我的本事?实在是你们的福气呢!我是在你们住下的地方,看到天空中有五彩祥云笼罩,所以我就朝着五彩祥云的指引,一下子找到了你们。大家听后十分谔然,且又是一阵称奇,忽然有人纳头跪拜刘邦,大伙儿喊道:“原来我们都是沾了刘季亭长大哥的光啊!”“刘季才是大富大贵的真命天子!”“不然,我们藏地的上空怎能出现五彩祥云!”“还有洞口的这块大石头……”“今后咱们大伙一定铁了心跟您打天下,等您富贵了千万别忘了弟兄们啊!”
自从吕雉上山以后,看到王二嫂子对弟兄们照顾得如此周到,也十分感谢王二嫂子的大恩大德,看到了淳朴的山民和山峪独特的地形地貌,认为在起义初期,这样的灾难,刘邦轻而易举地遇到了贵人相助,日后刘邦必成大器。王二嫂子这样贤德能干,加上她的天生丽质,虽然长在深山,却有一副侠肝义胆,正是以后必需的人才,于是就建议刘邦纳王二嫂子为妾。吕雉自小跟随父亲学习八卦易经,尤得父亲吕公真传,精通相人之术,又具有观气望色之特异功能,这不,她才来几天就对王二嫂子产生了好感。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夫人差矣,现在义兵初起,天下纷争,暴秦对我拚命追杀,我无立足之地,况力量弱小,现在哪能考虑到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就此打住吧!多谢夫人美意,刘季有夫人您已是上天赐福了,岂敢他想!况且王二嫂子对我们有恩,岂能拆散人家婚姻。”因这里不是久留之地,刘邦便命令大伙在王二嫂子的指导下就地采挖草药,阴干备用,人手一份带在身边,出发后如同干粮一般随身携带。从此“王二嫂子”跟随着汉军打天下,也成了汉军将士密不示人的利器宝贝。
后来的人不知道“王二嫂子”草的来历,就误喊成了“王枣子”、“王爪子”。到了刘邦称帝以后,为了纪念这段神奇的经历,便在此处建了一座寺庙,寺名就叫“瑞云寺”,香火至今旺盛不衰。刘邦藏身的山洞就叫作“皇藏洞”,此山峪也就改称“皇藏峪”,沿用至今。在皇藏峪,民间现在还保留着用王二嫂子煮茶的习惯,俗称“王二嫂子茶”。当地流传一句话:“喝了王二嫂子茶,啥病来了都不怕“。《萧县志》也记载有民间煎服王二嫂子药液治好无名肿毒、恶疮、肺结核、肿瘤癌症的病例。
皇藏峪瑞云寺创建藏经阁碑》(以下简称《藏经阁碑》)。原碑现存,碑面遭破坏。落款曰:“古洨后学两呼园主人高镀,东徐后学半阙山人崔可全,瑞云寺杜多微空普元即智朗和尚。”“辑录”漏录落款时间。据原碑校补,似是“大清乾隆五十岁次庚□春。”按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二者当有一是。
《大夫石记碑》。原碑现存,碑面遭破坏。落款曰:“乾隆十有四年岁在大荒落之仲冬十日徐州云龙山放鹤山人张彦廷拜书。”碑文记大樗和尚所得镇山名石。
《皇藏峪瑞云寺田地山场碑记》。原碑现存。“辑录”漏录落款。据原碑校补,知是“皇清雍正七年春月吉旦嗣法门人宗果勒石。”
《冬岭记念碑》。原碑现存,碑面遭破坏。落款曰:“陈履廷撰文,武宜权书丹”。“辑录”漏录落款时间。据原碑校补,知是“中华民国岁次戊辰桂月上浣榖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