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井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云泉(枇杷井),始建明末,井上端有一枇杷树而得名。位于米码头巷末端的半山腰处。泉水从石屏山石穴中涌出。出口处形成一天然溶洞。洞的下部凹陷。井身大体呈椭圆形,东西长2.5米,南北宽2米,井深112米。井槽北面的洞穴略呈穹窿形,罩住井口一半以上。井上北面石壁有竖高1.43米,横宽0.87米的摩崖一方,上横刻楷书“云泉”二字,字已风化漫灭,无题款。清乾隆《镇远府志·山川》载:“云泉在城西,好事者粉书‘云泉’二字于石壁”。石壁西侧刻有楷书“灵山”二字。云泉南边有路,旋绕崎岖,名九曲冈,即上四宫殿和古城垣之路。云泉旁建有一亭,名“天一亭。嘉靖年间千总杨栋所建”。

四方井,始建明代,位于府城四方井巷中段,井口呈四方形而得名。井口用细长錾长条青石镶砌,边长1.2米。井壁和井底用西錾大块青石镶砌,形成井口、井底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井深2.2米。北面离井口0.6米处有一石穴,泉水流入井中。水质极佳。井台地面以及井的东、西、北三面的墙均用细凿青石铺砌和筑墙,墙高1米。东南方向1.5米的砖砌小庙,井台总占地7.1平方米,年代久远,井壁、井台、围墙青石磨得光洁圆滑。清乾隆《镇远府志
山川》载:“四方井,在府治西,源出石屏山”。四方井建成后,很少进行维修,是巷内居民的主要用水。




猪槽井,镇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明代,位于冲子口巷复兴巷及四方井巷巷尾北端。西距云泉40米。井身为狭长形天然石糟,酷似猪槽,而得名。水从石窦中出,猪槽井的水源与四方井、枇杷井源头相通。清乾隆《镇远府治》载:“猪槽井在府西,水从石出”。猪槽井东端成椭圆形,西端呈方形。石槽长2.2米,宽0.5米,井深1.9米,占地面积20平方米。井口用青石镶砌,北、西、南三面,有青砖砌筑的围墙。东面为出口,出口建有“神龙祠”,西面有路去四官殿和府城墙。神龙祠已毁,北面山崖有一“福”字。神龙祠的基脚与“福”字犹存。猪槽井是石屏山中段居民主要用水地方。






陈家井,镇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明代,在府城民主街北侧,石屏山西段山腰处。明代有一陈姓人家在此居住,开凿此泉井,故称陈家井。泉水从石窦中流出,依次流入井槽,井槽共有四级从西向东。第一级为天然石台凿成,呈圆形,直径1米,深0.4米;第二级为方形,东西长1.16米,南北宽0.96米,深0.9米;第三、四级被填塞。20世纪70年代初,附近居民为保持水源清洁,用石板将第一级井槽履盖。现存第二级井槽,周围有大青石块铺筑井台,井的南面,系巷道出入之路。井保存完好,水源不断,供应居民饮用。


味井为圆形,内空直径为0.42米。用环形青石圈砌而成,外圈直径0.9米,高出地面0.6米。井壁用不规则方块石垒砌,底部小于井身,形以瓮状,深3.96米。底部为天然石槽,泉水从石槽中涓涓流出。泉井保存较好,附近居民饮用。
惠泉位于城东关东二里许,古时又称为“惠泉仙品”。清乾隆《镇远府志.山川》载:“惠泉在城东二里许谢氏庄上,泉水如股大,石穴中出,清冽异常。旁有石板,镌‘惠泉’二大字于上,书法绝佳。泉品当不在惠山之下”。《贵州通志》载:“惠泉’二字,系赵字体,刻于泉口之上端,纵横各约为三十公分有奇”。泉水由山畔石穴中涌出,泉口东南侧7米处的石壁上,有楷书阴刻“惠泉”摩崖一方。横长形摩崖底部长90厘米,宽66厘米,每字长50厘米,宽35厘米。镌刻年代久远,字迹风化斑驳模糊。“惠泉”之名最早见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镇远知府周瑛写的《惠泉>诗三首。诗云:“为慕惠泉水,今来蕃氏庄。一泓流泼泼,四壁影汪汪。爱此清华品,深居僻陋乡。山中声不断,星日共辉光。”又诗云:“呼童烹活火,气与味俱完。静泻乾坤色,香宜龙风团。山空云漠漠,石细玉珊珊。一豁烦襟累,娟娟月上栏。”再诗云:“江山长此水,有本者如斯。天地来何始,睛去若驰驰。花分润色美,吴楚借芳滋。岂竟不归海,穷源还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