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 陶家寺遗址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在内江市资中县走马镇一河之隔的山顶上,有一座古寺,名曰“陶家寺”。当地至今流传着“川西宝光寺,川南陶家寺”之说,可见昔日陶家寺的名气之大。寺前石坊上至今保留着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启蒙老师、著名书画家杨春梯和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骆成骧的石刻对联。
牌坊的如意斗拱
精美的石雕 雄狮
建筑的横坊、立柱、墙体全由石材建造。造型古朴的宝顶被9只形似手掌的“如意斗拱”高高托起,下面门额中题刻着“普贤禅林”,两面山墙上布满了石刻花草、祥兽。据村民介绍,此建筑原是陶家寺的前山门,寺庙现已全毁。
飘摇中的灵塔
山门前立有一块碑记。上面的内容是:“陶家寺‘普贤禅林’石坊坐北朝南,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坊高5.2米,宽4.7米,为三间四柱、三滴水式建筑。石坊顶檐如意斗拱9朵。左右墙呈八字形,镂空雕刻有牛、河马、麒麟、牡丹、莲花等图案。坊中立柱上雕刻有清末状元骆成骧、川中著名画家恩科进士扬春梯所书联语。此坊雕刻精美,造型独特、古朴庄重。在石坊西面0.5公里处为寺僧归葬地。有一无量宝塔,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骆成骧(左)、杨春梯(右)题联
石坊大门宽约1.6米,门楣上有两扇宽约0.6米、高约0.45米的镂空雕菊花图案窗棂。大门两旁为宽、厚约0.6米的立柱,题有行书:“万里曾携孤剑往,一生好入名山游。”此为扬春梯所题,也是他喜爱游览天下名山,“泼墨山水”画家生涯的真实写照。在两旁稍小的石柱上,题有联语:“俎豆有古法,林园无俗情。”字体为楷书,出自清末状元骆成骧之手。
残破的石雕饰件
石坊两边各立扇形一道山墙,它高约2米,长约4.3米、厚0.6米,均分为3段。上面雕刻有各种手法写实,形象逼真的花鸟、走兽。
残缺的无量宝塔
史载,陶家寺原是一座几进、大院套小院的大型寺庙,仅“天灯坝”就有两座。临近解放时,曾多次被土匪洗刧。以后又经土改和文革破坏,这座寺庙从此断了香火。再后来,不少人拆木料、撬石板、砖瓦等建材回家修房造屋,剩余部分厢房也成为村民的住所。近几年,这些村民或出外打工,或异地建房,现存房屋已破败不堪,院坝中长满了青草。
镂空雕花
石坊后不远,有一座山头位于两条水道交叉口。在松林、杂草密布山腰上,几根残缺不全、严重倾斜的石塔立于其间,地面上零乱地丢弃有基座、桃形塔尖、瓦屋形石雕。安葬陶家寺开山祖师“示寂”僧的“无量宝塔”位于其中,大半部分塔身已被掀掉,上面雕刻的“弥陀”及“于明成化十七年”等文字清晰完整。
精美的山墙石刻

史料记载,陶家寺在明代中叶已很出名,清代曾几经补修和扩建,全寺占地面积10多亩,前后五进院落,复四合院布局,大院套小院,规模宏大,香火极旺。现在保留下来少数厢房和“普贤禅林”明代石牌坊。 “普贤禅林”坊是陶家寺前山门,坊上题记:“明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二十七日立”。石坊正面上方隶书“毓秀钟灵”四个斗大的字,再往下的中间横额刻“普贤禅林”四个楷书大字。山门前右边立着一块大石碑,名曰“玉皇碑记”。石坊雕刻精美、造型独特、古朴庄重。其左右石栏呈八字形,石栏墙壁上镂空雕刻有牡丹、莲花、麒麟、牛、河马等花卉和祥兽图案,雕刻精湛,形象逼真,艺术价值极高。石坊最前方的两边,保存一对约三米高的大石狮。

“普贤禅林”石坊中间两柱上,雕刻着清末书画家杨春梯的行书对联:“万里曾携孤剑往,一生好入名山游”。杨春梯,资中太平镇人,廪生,蜀中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笔意流畅、锋廓大方,别具一格,其诗书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世称“三绝”。他绘的《万里长江壮游图》数十幅、《珠江垂钓图》,可谓那一时期巴蜀画派的代表之作。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画家张善及内江著名书法家陈鸣鸾等早年拜他为师。他曾教童年的张大千学习国画的用墨、运笔、着色等基本技法,为张大千的艺术道路铺下了基石。在石坊两侧稍小的石柱上,还雕刻着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骆成骧的楷书对联:“俎豆有古法,林园无俗情”。
建筑的横坊、立柱、墙体全由石材建造。造型古朴的宝顶被9只形似手掌的“如意斗拱”高高托起,下面门额中题刻着“普贤禅林”,两面山墙上布满了石刻花草、祥兽。据村民介绍,此建筑原是陶家寺的前山门,寺庙现已全毁。

山门前立有一块碑记。上面的内容是:“陶家寺‘普贤禅林’石坊坐北朝南,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坊高5.2米,宽4.7米,为三间四柱、三滴水式建筑。石坊顶檐如意斗拱9朵。左右墙呈八字形,镂空雕刻有牛、河马、麒麟、牡丹、莲花等图案。坊中立柱上雕刻有清末状元骆成骧、川中著名画家恩科进士扬春梯所书联语。此坊雕刻精美,造型独特、古朴庄重。在石坊西面0.5公里处为寺僧归葬地。有一无量宝塔,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石坊大门宽约1.6米,门楣上有两扇宽约0.6米、高约0.45米的镂空雕菊花图案窗棂。大门两旁为宽、厚约0.6米的立柱,题有行书:“万里曾携孤剑往,一生好入名山游。”此为扬春梯所题,也是他喜爱游览天下名山,“泼墨山水”画家生涯的真实写照。在两旁稍小的石柱上,题有联语:“俎豆有古法,林园无俗情。”字体为楷书,出自清末状元骆成骧之手。

石坊两边各立扇形一道山墙,它高约2米,长约4.3米、厚0.6米,均分为3段。上面雕刻有各种手法写实,形象逼真的花鸟、走兽。

史载,陶家寺原是一座几进、大院套小院的大型寺庙,仅“天灯坝”就有两座。临近解放时,曾多次被土匪洗刧。以后又经土改和文革破坏,这座寺庙从此断了香火。再后来,不少人拆木料、撬石板、砖瓦等建材回家修房造屋,剩余部分厢房也成为村民的住所。近几年,这些村民或出外打工,或异地建房,现存房屋已破败不堪,院坝中长满了青草。

石坊后不远,有一座山头位于两条水道交叉口。在松林、杂草密布山腰上,几根残缺不全、严重倾斜的石塔立于其间,地面上零乱地丢弃有基座、桃形塔尖、瓦屋形石雕。安葬陶家寺开山祖师“示寂”僧的“无量宝塔”位于其中,大半部分塔身已被掀掉,上面雕刻的“弥陀”及“于明成化十七年”等文字清晰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