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震直与粟家桥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粟家桥在广西兴安县城东门外的灵渠上,虹式单拱石桥,桥面长7米,宽2.6米。北(偏东)桥堍15级,水平长4.9米,南(偏西)桥堍10级,水平长3.5米,券洞跨度长约7米,拱高5米。

严震直(1344—1402),初名子敏,字震直,因成祖曾呼其字,遂以字为名,号西塞山翁,乌程(今浙江吴兴织里镇骥村人)人。明代名宦,累官工部尚书。永乐初宣喻山西,座于泽州。书法古妙。著《遣兴集》,《大观录》。严震直在工部尚书任内多次雪洗冤案,后因事降为御史。

严震直受明太祖朱元璋指派,到兴安维修灵渠。几经风雨,历尽艰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使多年未通水通航的灵渠恢复了航运,大受朱元璋的赞赏,很快,朝廷下旨取消了对他的处分,令他择日进京官复工部尚书之职。

严震直忽然想起,不如在兴安县城用他维修灵渠时剩下的石料,建几座石拱桥,这样既方便了老百姓,又为自己传名流芳,岂不是美事一桩吗?于是,他召集当地有点名气的陈、吴、粟三位主墨工匠,告诉他们:“皇上要召我回朝官复原职,现在,分别发给你们三位石料一批,由你们自己在灵渠上选址建桥。看谁建的桥能得到老百姓的好评。”三位工匠高兴领命而去。
陈师傅是三位工匠中的老大,他选择在白云驿站旁边建桥,桥在万里桥和接龙桥之间,取名“白云桥”。他一心要表现一下自己的高超技术,建成的白云桥要超过万里桥和娘娘桥,因此他把桥建得又高又宽又豪华,耗费了严御史留下的一大半石料。但是,由于陈师傅建的石桥拱背太高,不成比例,违背了建石拱桥最基本的规律,桥建成后不久,便轰然一声坍塌了。

吴师傅在三工匠中称老二,他选择在县城城台岭脚下的双女井溪上建桥,取名“攀桂桥”。有通过此桥登峰折桂之意。明代科举制度盛行,全县考秀才的考生,每年都要渡过双女井溪,到县衙学署的考棚内参加考试。当时河上没有桥,来往很不方便。吴师傅设计在此处建桥,并在桥上建一楼阁,取名“魁星楼”。其好意是方便考生们到楼上饮茶、休息,消除紧张心情。他的设计当时很受考生们的欢迎。但由于桥上建楼,行人过桥,曲曲折折,上上下下很不方便,老百姓们都不欢迎。就有人在旁边又搭了座便桥过河。吴师傅见了,惭愧地离乡出走。

粟师傅年纪最小,也最讲求实际。他见前面两位师哥贪大求功,一个把桥建得太豪华,另一个画蛇添足不实用,有了前车之鉴,他决心建一座非常牢固的、平常的石拱桥。既方便行人,又能长久留存下来。他把建桥地址选择在城东距南陡口三里路的灵渠上,建成的石桥长十丈,宽四丈,东面十五级台阶,西面十级台阶,虹式单拱,跨度八丈。充分体现了设计轻灵秀巧、造型平淡典雅的主题。由于是最普通的一座石拱桥,因此粟师傅就未给它取名了。然而,越是不留名,它却偏偏留芳百年,数十年后,由于它的牢固,也由于它与相邻的三将军墓相互辉映成灵渠双璧胜景。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建桥的工匠粟师傅,也自然地把它叫做“粟家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