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龙兴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龙兴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灵江之畔,巾子山麓,古城墙内,历为台州之首寺。自唐以来,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之重要场所。天宝时,寺僧思托,六随鉴真东渡弘法,讲说天台宗义,弘传天台章疏,亲制鉴真干漆夹宁坐象,被日人奉为国宝,开日本雕塑艺术之先河。


龙兴寺曾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令人遗憾的是该寺在抗战时期即被毁坏,仅留始建于唐代的千佛塔,而该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但由于年久失修,毁损严重,且被民居包围,环境很差。以社会筹资的方式,对龙兴寺遗址及千佛塔周围的大量民居进行了拆迁,由古建公司负责龙兴寺的重建和对古塔的修复,通过精心施工,历时一年多,终使这一千古名寺及千佛塔重现在人们面前。

龙兴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在极乐净土院中,竖立一块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日本国传教大师最澄受戒灵迹",背面碑文为"大唐贞二十一年(公元805)三月二日初夜,于此处台州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天台修禅寺座主道邃,大师和上授最澄和尚天台菩萨戒灵迹也。

唐宋时期,临海的龙兴寺不但职掌台州所有的佛教寺院和僧人,而且声名显赫。特别是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更是铭刻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辉煌。因此,她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界和日本友人寻踪朝圣的重要遗迹之一。

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临海的巾子山曾出土过一块残长7寸、宽6.2寸、厚2寸的塔砖,左侧有“龙兴寺”三字,上端有“唐天宝三载(744)龙兴寺塔砖”十字,俱阳文正书,为清代临海学者宋世荦所收藏。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历史上的某种原因,“龙兴寺”之名被埋没了。

贞元年末(804),陆淳郎中屈天台道邃和尚,於此寺讲止观。日本国比睿大师,从明州转口到此临海县,至此龙兴寺。参见和上,听读止观。

《行历抄》还有“寺门巽隅有山,名小湖山,山脚临江”之记载。在日语中,“湖”与“固”同音,“小湖山”即“小固山”,而小固山在古代就是巾子山的通称。

台州是屈母龙王宅,地名丹丘,水名灵水,山名小固山,城名白云城”。另南宋陈耆卿云:“报恩光孝寺,在州东南一里一百步,巾子山下,唐开元中(713~741)建。旧传有小刹七,曰楞严、水陆、证道、积善、天光、景德、藏院,至是合为一,赐额‘开元’”。据此,记载与方位相合,可以肯定龙兴寺即台州开元寺是毫无疑义的。

按《旧唐书·中宗纪》及历代的有关记载,临海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初名“神龙寺”,为台州官府所创。二年改名为“中兴”,景龙三年(709)定名“龙兴”。后因故废,开元二十六年(738)重建,改名“开元寺”。至迟于天宝三年(744),又改“龙兴”之名。会昌五年(845),寺于废佛之厄中被拆。大中年间(847~860)复建,续称“开元”。宋代以降,寺院的建筑屡有兴废。

景德中(1003~1007),更名“景德”。熙宁时(1068~111077),俨然成为一个大寺院,日僧成寻即叹称为“广大伽蓝也”。崇宁二年(1103),加“万寿”二字。元佑五年(1090),寺僧元照于大殿后建戒坛。政和元年(1111),始改名为“天宁”。南宋绍兴七年(1137),又改“天宁”为“广孝”。十五年(1145),改“报恩光孝”额。乾道九年(1173)毁于火,僧德光、有权 等重建。淳熙三年(1176),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钱端礼为建僧堂。十年(1183),钱端礼之孙钱象祖又建佛殿。

元时,复“天宁”之名,大德三年(1299)重建寺塔。明洪武时(1368~1398),曾授僧录右善世的名僧宗泐奉诏住寺。后渐圮。永乐六年(1408),僧法等重兴。隆庆二年(1568)为水所淹,僧明园重建。万历十三年(1585),于寺东凿三塘九井用于防火。崇祯中(1628~1644),住持僧破颜在寺后建雨华堂、华严楼。入清以后,寺分成钟巽、含辉、挹翠、芗林、映帻、彤霞、西爽、云岫、悟凤等九院。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火,光绪十七年(1891)僧芑珑重建。抗战期间,寺遭日机轰炸而严重毁坏。至建国初,仅乘房屋殿宇三十四间。

临海龙兴寺所以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并不是因为它在佛教界有什么特殊地位,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联系,更不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而是因为它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日本天台宗的创立,首先应归功于鉴真大师与他的弟子思托和尚。思托(724~?),俗姓王,山东沂州(今山东临沂县)人。生于唐开元十一年(724),卒年不详。开元二十六年(738)据敕命出家,由鉴真大师授戒,并从之学习,深研律疏,多有所得。天宝二年(743),第一次随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天宝三年(744)第四次东渡日本时,于浙江黄岩禅林寺被扣,渡海队伍强行解散,思托遂留居临海的龙兴寺,入天台之门。自此长住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成为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高僧。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亦因思托以后的东渡成功,而名闻日本。

天宝七年(748),应鉴真之召赴扬州,第五次东渡日本。未果,复回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天宝十三年(754),思托随鉴真终于东渡成功。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思托是唯一“始终六度,经逾十二年”追随的中国僧人,“四度造舟,五回入海”,虽历尽艰辛,备尝漂泊之苦,而总无退心,最后更和鉴真一样埋骨在异邦日本。


唐贞元二十年(804),他经日本天皇的批准,率弟子义真等,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中国。九月二十六日来到临海,遂谒见台州刺史陆淳。时天台十祖兴道道邃大师正应陆淳之请,于龙兴寺开讲天台三大部与五小部,最澄乃从之学《法华经》与《摩诃止观》等。十月七日往参天台山,至国清寺和佛陇求学。十一月五日,在天台山佛陇行满座主的陪同下,返回临海龙兴寺。自是至翌年三月二十五日离开临海,先后计一百四十多天时间,均住在龙兴寺继续从道邃和行满研习天台教观。同时,亲手抄写了大量的台宗典籍。道邃还于三月初二夜亥时在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亲手为最澄授圆教菩萨戒。


最澄回国时,带去《法华经》等章疏一百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还携回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十七种。回到日本后,在比睿山大兴天台教义,正式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以后,最澄的弟子圆载于唐开成三年(838)入唐,圆珍于唐大中七年(853)入唐,还有日僧圆修、惠运在会昌三年(843)的入唐;及至成寻、奝然的入宋,他们均曾住临海龙兴寺求师释疑。其中与临海龙兴寺关系密切的当推圆珍和奝然。

圆珍(814~891),俗姓和气,系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外甥,赞岐国(今香川县)那珂郡人。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日本天台宗二祖义真,受天台之学。二十岁得道受戒,其后住山十二年,任内供奉十禅师之一。唐大中七年(853)入唐求法,回国后为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又为寺门派开祖。圆珍大中七年(853)入唐后,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临海,当日即上龙兴寺(开元寺),并“安置道真杜陀房中”⑤。就行满和尚的弟子季皋、清翰僧正的弟子知建等学天台教法,知建“乍见喜欢,宛如骨肉。舍与《维摩》、《因明》二部义疏”⑥。直至十二月九日离开临海。圆珍一生著述甚多,所著游唐日记《行历抄》虽仅存札要,但其中保留的一些内容,对研究临海龙兴寺的历史沿革和对日本传灯大师圆载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奝然,俗姓藤原氏,为日本东大寺僧,是北宋日本入宋僧人中之最著名者。宋雍熙元年(984),奝然请得东大寺和日本天台宗总本山比睿山延历寺的入宋牒,率领弟子成算、祚壹、嘉因等四五人乘宋商陈仁爽、徐仁满之船入宋求法。先诣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后上天台山国清寺巡礼,继入东京谒宋太宗。太宗召见奝然,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又求诣五台山,复归东京,游历洛阳、龙门诸圣迹,再后回到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雍熙二年(985),奝然搭乘台州商人郑仁德之舶回到了日本。
奝然与释迦瑞像的因缘,揭开了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这段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证实了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的地位不仅仅是宗教上面,还有诸如艺术等许多许多。充分说明了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
前一篇:明朝皇家寺庙建筑 龙兴古刹
后一篇:临海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