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玛瑙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杭州玛瑙寺坐落在杭州沿西湖的北山街中段的葛岭路上,整座寺院为旧址重修,依山傍水,占地1.5万平方米。现有的旧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遗存,主要有山门、厢房及园林等,大殿已荡然无存,仅有遗址。新修复的房舍有亭、台、楼、阁、廊等。其中圆门曲径,莲池花坛,青砖铺地,均依据原样复制。院内古树遮阴,圆门外的一棵古樟已有1600年树龄。登上庭院最高处,还能一睹西湖胜景。

由大门踏入玛瑙寺,左边为5间西厢房,右边是3间东厢房;再往北拐,又进入另一个院落,据说,这里就是昔时大殿的旧址,青砖地坪上隐约还可见到20余个“磉鼓”。整修后的庭院,基本按原样布局,亭台楼阁,草坪花坛,曲径通幽。走到大殿东首,有两层仆夫楼,飞檐翘角,颇具江南古典园林韵味。楼前有一小亭,称“仆夫亭”。仆夫楼旁,一淌流水潺潺,据介绍,此即“仆夫泉”。明代张岱《西湖寻梦》有:“僧侣芳洲仆夫艺竹得泉,遂名仆夫泉”的记载。越过仆夫泉,举头望去,院中有腊梅数棵,其中一棵树形盘曲,姿态丰富,正是号称“西湖腊梅王”的梅树,年轮已达百岁之上。
玛瑙寺连横纪念馆。连横,字武公,号雅堂,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县,清光绪四年即公元1878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南的一个富商之家。清初其先祖从故乡福建龙溪移居台湾省,到连横时,已历七代200多年。
连横是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根台湾,心怀大陆”的连横努力发扬中华文化,他服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纲领,将光复台湾的希望寄托在祖国的复兴上,并参与了推翻清朝的斗争。著有《台湾语典》和《大陆诗草》等,并整理了《台湾通史》一书,声名远播。

1936年春,连横在沪患肝病,6月28日病逝,享年59岁。弥留之际,嘱咐儿子连震东:“今寇焰逼人,中日终必有一战。克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后不到二月,震东诞子,因名之为“战”。此事连战在《祖父与我》一书中亦提起。

玛瑙寺依山而筑,粉墙黛瓦,掩映在葱郁的古树中,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座古代著名佛寺。纪念馆运用玛瑙寺原来的厢房作为展示空间,共分为7个展厅,分别是台湾自然环境厅、历史文化厅、台湾原住民厅、连雅堂纪念厅、台湾人物志厅、传统工艺厅、现代工艺厅。

1926年春,连横、沈少云夫妇来到杭州,安家于玛瑙寺内,研究整理文史资料。其子连震东曾到此探亲居住。1927年1月,因北伐军进驻江西且逼近浙江,连横恐遭战祸而携眷匆匆离杭返台。

2006年,连战首次来杭参访,对玛瑙寺的建筑及环境保护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将玛瑙寺建成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平台的设想。在各方的努力下,经两年时间,“连横纪念馆”由台湾财团法人“国政研究基金会”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管委会共同筹备建设完成。


























































由大门踏入玛瑙寺,左边为5间西厢房,右边是3间东厢房;再往北拐,又进入另一个院落,据说,这里就是昔时大殿的旧址,青砖地坪上隐约还可见到20余个“磉鼓”。整修后的庭院,基本按原样布局,亭台楼阁,草坪花坛,曲径通幽。走到大殿东首,有两层仆夫楼,飞檐翘角,颇具江南古典园林韵味。楼前有一小亭,称“仆夫亭”。仆夫楼旁,一淌流水潺潺,据介绍,此即“仆夫泉”。明代张岱《西湖寻梦》有:“僧侣芳洲仆夫艺竹得泉,遂名仆夫泉”的记载。越过仆夫泉,举头望去,院中有腊梅数棵,其中一棵树形盘曲,姿态丰富,正是号称“西湖腊梅王”的梅树,年轮已达百岁之上。



1936年春,连横在沪患肝病,6月28日病逝,享年59岁。弥留之际,嘱咐儿子连震东:“今寇焰逼人,中日终必有一战。克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后不到二月,震东诞子,因名之为“战”。此事连战在《祖父与我》一书中亦提起。

玛瑙寺依山而筑,粉墙黛瓦,掩映在葱郁的古树中,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座古代著名佛寺。纪念馆运用玛瑙寺原来的厢房作为展示空间,共分为7个展厅,分别是台湾自然环境厅、历史文化厅、台湾原住民厅、连雅堂纪念厅、台湾人物志厅、传统工艺厅、现代工艺厅。

1926年春,连横、沈少云夫妇来到杭州,安家于玛瑙寺内,研究整理文史资料。其子连震东曾到此探亲居住。1927年1月,因北伐军进驻江西且逼近浙江,连横恐遭战祸而携眷匆匆离杭返台。

2006年,连战首次来杭参访,对玛瑙寺的建筑及环境保护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将玛瑙寺建成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平台的设想。在各方的努力下,经两年时间,“连横纪念馆”由台湾财团法人“国政研究基金会”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管委会共同筹备建设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