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余杭径山万寿禅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径山位于径山镇西南,为天目余脉,五峰环抱,风景秀丽,熔佛教文化、茶文化、诗文化于一炉。云山竹海,幽林胜景;古道残碑,遗坑佛塔,吸引着游览者、茶人、学者、诗人词家以及海内外僧众信徒,唐代宋时就建有径山古刹。古人称“三千楼阁五峰寒”。






















































径山万寿禅寺,位于径山顶,唐天宝四年(745年),法钦禅师开山结庵。大历三年(768年)法钦师法嗣崇惠去长安与方士史华况法获胜。代宗召法钦进京问法,并赐号“国一禅师”,逾年法钦辞归,代宗下诏敕建“径山禅寺”。

径山禅寺,受历代帝皇重视,屡有赐额。唐乾符六年(879年),僖宗赐名“乾符镇国院”;宁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赐名“承天禅院”;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赐名“径山能仁禅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幸临径山,御题“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南巡幸游径山,亦亲书“香去禅寺”额赐之。

径山古刹,高僧辈出,自唐代法钦到1949年的庆缘,传灯100多代。宝藏贝经额多,以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紫柏所开刻的《径山藏》(又称《大藏经》),尤为知名。宋、元间,寺六毁六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有大殿、石塔、楼、堂、阁、轩、庵、院、亭、房62处,清末逐渐衰落。至1990年初,除钟楼完好外,殿宇、寺屋倒塌殆尽。1991径山寺修复工程动工。1997年,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重建后的径山寺,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僧房客舍等建筑楼阁相映,金碧辉煌,又恢复了“飞楼涌殿压山坡,晨钟暮鼓尺龙眠”的佛国气象。

此外,径山还有龙潭喷泉、吊桥渔歌、松原天风、东坡洗砚池、灵岩喝石、望江亭和历代主持及日本僧人的墓塔等古迹和景观,新建设开放的径山度假村、径山六峡瀑布等已成为人们的游览探古的旅游胜地。

古代径山,就是一处游览胜地。现今的古香道,不仅留有历代善男信女、挂单和尚足印,而且也留下了王公贵族、骚人墨客的遗迹。据传,宋室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宋高宗和宋孝宗就常来径山。一次宋高宗问当家和尚“何为王?”和尚忙答“大孝为王”。宋高宗却说“直者为王”。于是这里的古柏被封为“树王”。

清代的康熙、乾隆也曾来这里游览,乾隆对山上的柳杉特别青睐,曾与别人合抱过粗大的柳杉。据史书记载,到过径山的有唐朝宰相李吉甫、崔云亮以及主浙官员虞集、张羽、周忱等,至于那些文人雅士,更是径山的常客。《宋诗记事》中记载了黄庭坚、苏辙、苏轼、陆游、蔡襄、周必大等都曾慕名登山,或作诗,或作游记。
径山还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南宋庆元五年(1199),日本僧人即来朝径山,以后数度前来,径山寺僧亦曾数度赴日传经,径山为日本临济宗之源。径山茶名闻国内外。宋端平至开庆年间(1235~1259),日僧圆尔辨圆及南浦绍明等人将径山茶种与制茶方法、“茶宴”仪式带回日本,逐步形成盛行至今的“茶道”。 

径山寺主要文物有:
宋孝宗御碑
南宋孝宗御碑,在含晖亭遗址上。碑通高5.3米,碑身高3.55米,宽1.55米,厚0.4米,正面有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八个正楷大字,四周绘刻龙纹;碑阴有宋楼钥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记》之全文。 

三尊铁佛
铁佛,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铸,名曰西方三圣,左胁持,观世音菩萨;中间阿弥陀佛;右胁持,大势至。三佛均盘坐于莲花墩之上,身披袈裟,袒胸跣足,形象逼真,姿态各异,造型美观,是明代冶铸工业的上品。 
钟楼
钟楼,位于径山万寿禅寺大雄殿东南阳峰西坡,通高12米,底层宽8.11米,进深8.14米。楼中心自下而上立有金柱4根,直径均为0.36米,柱距均为2.9米,成正方形,直上楼层顶部,上设梁架筑为“钟架”悬挂大钟。底层正中屏后置楼梯,由南面北可登楼层,楼上四面开窗。楼与大钟由10根柱子分别承重,结构上又相互牵连,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营造十分科学。1990年7月18日晚,因游客烟蒂酿成大火,钟楼被毁大钟熔化变形,跌成数块,殃及“历代祖师名衔碑”。1991年修复钟楼,放置残钟。 

钟楼

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薄牢盘顶,通高2.4米,钟口径1.8米,钟口沿厚0.18米,测算重9700公斤,钟身东南面铸有“永乐元年(1403年)月日住持比丘普庄劝缘造”等铭文,撞击时,发音宏亮,响彻方圆十里。
历代祖师名衔碑
历代祖师名衔碑,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刻,高1.41米,宽0.66米,厚0.16米。碑面镌有61代祖师法名、俗名、忌辰等,碑阴刻有咏五峰诗五首。
















































前一篇:杭州下天竺寺(法镜寺)
后一篇:余杭 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