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中胜境 木渎灵岩山(二)

(2015-11-24 19:37:00)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金尚存无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X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时,在山顶筑有行宫,清咸丰十年焚于兵火。
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从此,便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宋初改为秀峰禅院。绍兴年间赐匾额显亲崇报寺。明洪初年,赐匾额报国永祚禅寺。明永乐十年重新修缮,明弘治年间被毁。清顺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颜重建大殿,咸丰十年毁于兵火。清宣统二年,真达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国十五年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至印光法师,仍恢复灵岩山寺旧名。  
灵岩山寺开创后,高僧辈出。晋、唐间的住持已无可考,自宋以后,如宋之园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储等,均为著名高僧。至民国十五年,净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卓锡灵岩,远绍庐山东林,力阐净土宗。解放后,认真执行党和人民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灵岩山寺加意保护。僧众净业和农林生产,并行不懈。灵岩净土道场之名,闻于中外。  
灵岩山寺名胜古迹很多。明朝诗人王鏊曾在山顶题字刻石“吴中胜迹”。  
寺庙建筑,气势雄伟,有宋代多宝佛塔及天王殿、大雄殿、钟楼、念佛堂、藏经楼、客厅、寮房等;山径曲折有趣,路经继庐亭、迎笑亭、落红亭和石幢;山上有奇石,如灵芝石、醉僧石、石鼓石、馒头石、袈裟石、鼠儿石、上山马石、石龟等;山顶有琴台,半山有观音洞,俗称西施洞。寺院东侧有灵岩塔一座,又名多宝佛塔、永祚塔。初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 503 年),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 1147 年)重建,解放后几经维修。塔高33.4 米,七级八面,黑瓦黄墙,古朴凝重,与整个寺院浑然一体,成为灵岩山的标志。  
历代名人中均有登灵岩山者,如南朝梁简文帝、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李商稳等,宋范仲淹、宋释园照等,明朝文征明、唐寅、高启等,清之康熙、乾隆二帝,历史家毕沅以及现代田汉、邓拓等,他们都有有诗文流传于世。
唐白居易游灵岩寺诗: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荤血屏除能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
宋释圆照灵岩山居颂:萧洒灵峰上,尘虚夏亦寒。松梦敷翠岭,殿塔耸云端。灵洞门高下,山房路屈盘。其中实幽隐,何必画图看。 
明文征明灵岩绝顶望太湖诗: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闲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
清圣祖康熙登灵岩诗:霏微灵雨散春烟,按辔逍遥陟翠巅。香水通流明若鉴,琴台列石势如拳。诸峰尽在青萝外,万井全依仗前。闻是吴宫花草地,空余种罄梵王筵。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通往灵岩山寺的牌楼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西施洞,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从落红亭左折而上有300余步石阶,人称“百步阶”,相传是为乾隆登灵岩时所筑的一段御道,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太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灵岩寺山门,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灵岩山寺”寺名是由赵朴初题写,山门上对联是由印光法师所写的“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沿路常能看见笃定从容的出家人。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前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大雄殿内景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上山的坡道用灰砖铺成,灵岩山高度不到两百米,爬起来还是很费力的。右边“光寿无量”亭,亭中供奉的是散落在各处受损严重、后经修复的石像。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山路边的石刻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东西两个侧门上各有“觉林”、“宝所”砖额。寺门口立有乾隆皇帝来灵岩时所作七律诗的御碑,显示了灵岩山寺当时的宗教地位。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门票一元,据说已经执行很多年,后来,当地政府希望将门票涨价至2元,方丈明学老和尚不同意,并答复如果涨价到2元,我就给信众打五折,所以至今只收1元钱。着实不贵,虽不礼佛也购票进去参观。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寺院东侧有灵岩塔一座,“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与大雄宝殿相映成趣,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苏州木渎镇标志性建筑物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灵岩山寺西部以花园为主,俗称山顶花园,原是吴宫中的御花园。向上走有石城,即山颠围墙,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山顶花园一角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智积井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积和尚修浚,故名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灵岩山寺另一个入口处的石牌坊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方形玩花池,又名浣花池,相传西施于此泛舟采莲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吴王井呈圆形,也为吴宫遗井,曾供西施照容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灵岩塔又称多宝佛塔、永祚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公元 503 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高34米,楼阁式,挺拔耸立。塔建后多次兴废,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曾将该塔重建,明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塔下有个绕塔注意事项:“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右绕三匝’。绕塔时一定要右绕,即必须顺时针方向绕,如果逆时针方向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非常大的过失……”。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多宝塔边上耸立一尊一人多高的塔顶铁刹,顶端挂了个牌子,上面写到“此塔刹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多宝佛塔时制作。今于1990年重修宝塔新制塔刹,将此旧塔刹拆下,以古物保存!”。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刻有民国遐庵居士叶恭绰楷书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山门有南社彭飞健隶书对联:“平地上灵岩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劳尘修净土认清蹉路岂无宝筏渡迷津。”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乾隆御碑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吴中胜境 <wbr>木渎灵岩山(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印光法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