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寿 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2015-11-22 14:04:50)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仁寿县高家镇鹰头村(现称英头村),海拔760米,南、北、西三方群山连接,层峦叠嶂。山脚下是鹰头村水库。 
在牛角寨的101龛造像中,保存完好和基本完好的有21龛,部分残缺、剥蚀的有39龛,严重剥蚀的有28龛,尚有13龛为泥土所埋。值得庆幸的是,牛角寨石窟造像的精华部分虽遭几次“厄运”,但仍基本保存完好。
牛角寨大佛在牛角寨东侧岩壁上,依山而造。大佛呈半身坐像,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坐高15.85米,宽11米。面形丰满,眉似弯月,双目微睁,平视东方,嘴角微向上翘,发成螺髻,神态安详,系唐代作品,现为全国最大的大佛胸像。
从牛角寨造像龛中残留的题记,可以推断这些造像的建造时间。位于53号龛右壁的《南竺观记碑》,基本完牛角寨石窟牛角寨石窟好,其中内容有“……大唐天宝八载(749年)太岁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三洞道士杨行进、三洞女道士杨正真、三洞女道士杨正观……真□正法观元守宪进弟彦高等共造三宝像一龛,为国为家存亡□□□□供养。”在13号龛右壁上,刻造像题记一则,竖刻楷书7行,可见内容有:“贞元十一年(795年)太岁乙亥元月建,戊寅廿八日书。”  
从这两则题记中,可以看出,牛角寨石窟应营建于中唐时期,据专家考证,绝大部分是盛唐时期镌刻的。在《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将牛角寨石窟的时代明确为唐。
在一个矩形龛窟之中,既有众多的天尊、真人、神将和供养人,又有记载镌造缘由和年代的铭文题记,神像造型优美,龛窟保存完好,是一处研究道教神系演变发展的极为珍贵的道教石刻文物。龛窟旁边刻有《南竺观记》碑文一篇,上面记述了唐代道教经书之纂集与分类的重要史料,从道教史的研究来看,十分难得。这就是“三宝窟”和《南竺观记》。
牛角寨处地偏僻,农户稀少,山坡横斜,绿竹掩映,呈现出一幅比较典型的四川山区农村之景象。在牛角寨陡峭的山坡上,满布着各种形状的大小石包,石包壁上镌刻有大量唐宋时期的道教和佛教的石刻造像。由于牛角寨地处偏僻,村民寡识少见,因此长期以来当地的这些珍贵的佛、道教造像鲜为外界所知,迄至清代,《仁寿县志》的编撰者也未将其收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仁寿县政府在全县实施文物普查,这批珍贵的宗教文物才被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由于该龛窟长期以来一直被泥土所掩埋,不为外人所知,因此躲过了许多劫难,得以保存至今。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64号“并列真人群像”录入《中国美术全集? 四川雕像卷》。刻道教真人35尊,前列高约1.40米,后列高约1.50米,诸真人身材苗条,头号挽道髻。牛角寨摩崖造像中的道教造像精丽多姿,给道教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第69号“佛道合一”龛(正壁为释迦牟尼、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并列,左右两侧壁各侍立一佛一道像,道像早年已崩毁,但以上四尊造像均完好。2006年10月9日正壁的释迦牟尼像被不法分子盗割。而令人痛心的是,其中侧壁侍立的那尊佛像,头部呈典型的“馒头髻”式样,这尊罕见的有北魏造像风格的唐代造像于2009年7月14日被不法分子盗割,至今两尊佛头无存,案件已告破。)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三宝窟之“三清”造像

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其信仰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现今道教宫观大多建有“三清殿”,以供奉和祭拜三清尊神。
唐代道教“三宝窟”属于平顶单口窟,窟口呈矩形,坐落在一座小山坡下面,掩映于一片稀疏林木之中。在龛窟的底部建有一座马蹄形的台阶,所有道教神像都建造于这一台阶之上。在台阶的正面,还以浅浮雕的形式刻有一排小巧玲珑、形象逼真的唐代官宦仕女雕像,应该就是镌造三宝窟的供养人形象。在龛窟正面第一排,镌刻有三位神态不凡的道教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
在“三清”尊神的左右两侧和背面石壁上,刻有与真人大小约略相等的道教天尊、神将、仙人共23位。正面道教三清像连座高1.14米;左侧壁刻天皇及金童、玉女、真人等;右壁有《南竺观记》碑刻云:“三十六部经藏目……大唐天宝八载(749)……三洞女道士杨行进,三洞道士杨正真……共造三宝像一龛”。
窟中雕刻的形象,或超逸,或威猛,或捧笏而立,或凝神趺坐,均雕工细腻,造型优美,表现了盛唐时代高超的宗教艺术水平。令人痛心的是,这尊顶级国宝于2009年7月14日被不法分子盗割,“三清窟”的艺术整体性和历史价值被严重破坏)在三清神像的背面,均雕刻有约呈菱形的背光,象征着三位天尊的神性至上,法力无边。三位天尊神像的正中,默然趺坐者即为元始天尊。天尊垂裳坐于莲台之上,右手持混元宝珠,左手虚拈,象征混元无极。元始天尊左边为灵宝天尊,也是垂裳而坐,右手抚膝,左手施无畏印。道德天尊坐于元始天尊的右边,右手抚膝,左手执太极扇。三清尊神颏颐丰满,是比较典型的唐代人物造型。         
从造像来看,三清尊神的服饰也是有一定规制的。其实早在南朝之时,陆修静规整道教,就曾对道门的穿着服饰作出过规定。《陆先生道门科略》云:“道家法服,犹世朝服,公侯世庶,各有品秩,五等之制,以别贵贱。……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皆有威神侍卫。”但具体的法服样式和规制,《科略》中却未予说明。在现今所见的“三宝窟”中,“三清”尊神与其他天尊、真仙、神将的衣着服饰,自发型束冠,乃至衣袍下裳,皆衣着完整,规整有秩,表现为一幅较为完整的唐代道教法服准式。    
“三清”尊神都是头戴莲花冠,神态安祥,目眺远方,上着宽袖长袍,下穿裙服,而旁边真人、仙人的服饰却与三清不同,一般是头戴束发冠,身穿宽袖交领袍,垂目凝神,长裙曳地,给人一种飘逸出世的感觉。龛窟两侧的护法神将,或戴战盔,或身穿两当铠甲,前有肾形护胸,腹有兽头圆形抱肚,下身穿武士裙,脚蹬长靴,一副威严勇猛之相。在这座唐代镌造的“三宝窟”内,三清尊神与旁边侍立的天尊、真仙、护法神将一起,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然、完整有秩的道教最高尊神的神仙世界,成为现代研究道教神仙谱系演变发展的极为珍贵的道教文物。     由于该窟镌造的主神是道教的“三清”尊神,所以开初有人将其称为“三清窟”。后来通过辨识龛窟右侧的《南竺观记》,见记文中有“共造‘三宝像’一龛”的记载,因此又将其称为“三宝窟”。据《南竺观记》记载,该窟镌造于“大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四月”,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天宝八载即公元749年,因此三宝窟的建成应是在唐代中期。根据现今所见的文物考古资料,三宝窟应是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处以道教“三清”尊神为主的唐代道教石刻龛窟,故堪称“海内孤本”,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与意义。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南竺观记》的内容与价值        
在“三宝窟”的旁边镌刻有《南竺观记》一通,记录了唐代道教经籍纂集与分类的重要内容,实为考察和研究道经编纂过程的珍贵史料。据碑文可知,《观记》刻于唐玄宗天宝八载,即公元749年。碑高1.46米,宽0.85米,楷书直行竖刻,共17行。笔者曾于十年前亲至仁寿实地考察龛窟和碑文情况,现据原碑实录,兹将原文迻录如下:  三十六部经藏目: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  一天之下,三洞宝经合有三十六万七千卷。二十四万四千卷在四方,十二万三千卷在中国。  
上清二百卷,灵宝四十卷,三皇十四卷,太清三十六卷,太平一百七十卷,太玄二百七十卷,正一二百卷,符图七十卷。《升玄》、《本际》、《神咒》、《圣纪》、《化胡》、《真诰》、《南华》、《登真》、《秘要》等一千余卷,合二千一百三十卷□□在世。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五经六籍,并出其中。余十二万八百七十卷在诸天之上,山洞之中,未行于世。夫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经首;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陟。七部玄教,兼该行之,一乘至道,于斯毕矣。 
大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 三洞道士杨行进   三洞女道士杨正真  三洞女道士杨正观 真□正法观元守宪进弟彦高等共造三宝像一龛  为国为家存亡□□□□供养   
上为《南竺观记》全文。这篇记文不仅记载了唐代道经的分类,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道经的总卷数与各种分类的具体卷数,这为我们了解唐代道教经典的真实编纂和传承情况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2006年05月25日,牛角寨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仁寿 <wbr>牛角寨摩崖造像(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