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垫江 宝鼎山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垫江宝鼎山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境内高安镇,自然景观非常优美,素为"渝东名山"。宝鼎山又名宝顶山、鸣凤山、踔崖山,地处县境东部高安镇与沙河乡交界处,距县城30多公里。鸣凤山乃因其峰高顶尖似凤凰引颈鸣叫而得名。民国二十五年,因清朝遗老、沙河乡殷姓举人送"宝鼎"二字书法作品一幅,刻立在寺庙正面香台下的石坎上,从此名曰宝鼎山。


置身山中,四周诸峰环绕,绿荫如盖,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菌馨,藤蔓垂挂。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赏百花争艳,夏听幽谷蝉鸣,秋看满山红叶,冬望皑皑白雪,再加上那百听不厌的阵阵松涛,更使人留连忘返。

最高处八角亭面向东方,下面千丈绝壁,视野非常开阔,可观云海、雾海、日出,如临仙境。是难得的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于是决定在此修建道观——清风观。该云游道长与唐朝开国功臣胡敬德是挚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胡敬德后,胡全力支持,并亲自参与规划、设计和建造,故史书记载“山上庙宇为唐代胡敬德所首创”。

整个庙宇背南面北,北靠宝鼎主峰之陡峭悬崖而建。庙宇建筑系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别致。屋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纷呈。站在庙前林中山坡上可观庙宇全景,从下向上依次是大雄宝殿、地藏殿、送子殿、八角亭,层层叠叠,巍峨壮观。大雄宝殿旁边还有普贤殿、老君殿、大佛殿、十二殿、韦陀殿等。

整个庙宇背南面北,北靠宝鼎主峰之陡峭悬崖而建。庙宇建筑系木石结构,造型美观大方,风格别致。屋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色彩纷呈。站在庙前林中山坡上可观庙宇全景,从下向上依次是大雄宝殿、地藏殿、送子殿、八角亭,层层叠叠,巍峨壮观。大雄宝殿旁边还有普贤殿、老君殿、大佛殿、十二殿、韦陀殿等。

大雄宝殿内原有大小石柱二十多根,现仅存两根。最大一根长9米,底部方90厘米,顶部方50厘米,重约10吨,柱子上还有清朝乾隆时期所刻文字。这么高大的石柱是在哪儿开采、怎样运输、怎么立上去的?让人不得不对先辈的聪明才智油然而生敬意。

庙宇内有泥塑、石雕、木雕神像,大小共数十尊,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宝鼎之巅是一巨石,十分平坦,有15平方米大小,因修了一个八角形的观景亭而得名八角亭。沿山脊有两条古石梯通上八角亭,亭旁还有一双面浮雕——石麒麟。上边还刻有文字,其中一面上部“普贤仙境”几个字隐约可见。

八角亭是道士、僧人和游客观星赏月,看云海、雾海、日出的场所。在八角亭和大雄宝殿各有一口铸铁大钟,直径有两米左右,上铸“皇图永固”及捐款人姓名金额等。禅师早晚焚香,都要撞钟击鼓,声达八县,清晰可闻。

清朝佛教盛行,清风观改为佛教庙宇——光相寺。至雍正时期,一位“踏尽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眼界开阔、放任不羁的文人——贺氏,来到宝鼎山,为宝鼎山景色所吸引,不愿离去而留在宝鼎山出家,法名“大智”,又名“一真”大师。后大智禅师成为光相寺第33代住持。因其阅历丰富,治理有方,宝鼎山香火盛及一时,庙宇也得以整修和扩建。大智和尚圆寂后,尸体火化,葬于水井旁的塔墓——大智塔。
根据残存的碑文得知:大智禅师是湖南“耒阳敖山贺氏之子,中年出家,受度于宗映老人,事佛于慧泉堂上”,修建此塔的人是湖南“衡山县匠士刘帝珍仝造”。

从光相寺向西,沿山中林荫大道前行约1千米,就是南京堂寺。其始建年代不详,原一正两横的庙宇,内也有神像、菩萨等。庙正前方有一口大水池,泉水清澈见底,大旱之年也不干涸。宝鼎缺水时,就前往该池取水应急。庙坝下面不远处,有一禅师墓,该墓修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墓下面不远处,又有一保存完好的古碾米场,精致罕见。从南京堂右前方斜行500米,有一放生池,专供信徒买鱼、龟等来此放生。
从建庙开始至解放初期一千多来年,特别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宝鼎山香火十分兴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都有众多信徒来此许愿、赶香会和还愿。最热闹的要数六月十九,据说那天是观音菩萨的诞辰。因佛教传说观音是救民脱离苦海的大慈大悲的菩萨,所以去的人特别多。前去烧香朝拜名曰“赶香会”,六月十九是“正香会”。从六月初一起,邻近几个县的善男信女就成群结队,背包挂伞,从四面八方拥向宝鼎,整天络绎不绝。她们有三五成群烧散香的,也有几百人结伴烧拜香的。烧拜香的从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邻近的几个庙起香,向宝鼎进发,三步两跪,匍匐前进。

清朝佛教盛行,清风观改为佛教庙宇——光相寺。至雍正时期,一位“踏尽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眼界开阔、放任不羁的文人——贺氏,来到宝鼎山,为宝鼎山景色所吸引,不愿离去而留在宝鼎山出家,法名“大智”,又名“一真”大师。后大智禅师成为光相寺第33代住持。因其阅历丰富,治理有方,宝鼎山香火盛及一时,庙宇也得以整修和扩建。大智和尚圆寂后,尸体火化,葬于水井旁的塔墓——大智塔。


从光相寺向西,沿山中林荫大道前行约1千米,就是南京堂寺。其始建年代不详,原一正两横的庙宇,内也有神像、菩萨等。庙正前方有一口大水池,泉水清澈见底,大旱之年也不干涸。宝鼎缺水时,就前往该池取水应急。庙坝下面不远处,有一禅师墓,该墓修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墓下面不远处,又有一保存完好的古碾米场,精致罕见。从南京堂右前方斜行500米,有一放生池,专供信徒买鱼、龟等来此放生。


在大队进行中,还有“叫口”领唱佛语,其余众生跟着唱,声震山谷。沿途香不熄,口不停。从宝鼎至南经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庙宇附近,则是连绵不断的临时蓬户。卖茶水、小吃、饭食的小摊贩,生意兴隆,有应接不暇之势。每天到山上要饭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人,足见那时来人之多。在宝鼎与南经堂之间有一个四户人家的蔡家湾。他们不耕田,不种地,全靠开旅社、食店和买香烛之类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离。香会持续时间达一月之久。
正因为宝鼎山香火兴旺、景色优美,所以吸引了历代很多官员、文人、书法家来此朝拜和游览。历史上,宝鼎山多为忠州管辖。每位新州官上任,必先来宝鼎山敬神。

前一篇:新余宋代古刹 北山古庙
后一篇:宝鼎山光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