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刹湖心寺(月湖庵)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湖心寺始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原名水陆冥道院,因建于月湖之心而俗称湖心寺。熙宁元年(1068),改称"寿圣院"。建炎四年(1130)初,金兵攻破明州,湖心寺住持、律宗高僧元肇大师被金兵强掳北去,迫其易地传道。元肇大师不甘受辱,途中投水殉节。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赐"湖心广福寺"额,与开元寺、景福寺、阿育王寺并称"明州四大律寺"。南宋初,扈驾南来之尚书袁子诚,时任临安知府,卜居于鄞。其两女曾以奁资购田340亩,舍于寺为"广生田",并于寺后立祠祀其父--袁尚书。乾道初(1165~),赵伯圭知明州,在湖心寺复建放生池、沧州阁、广生堂。当时湖心寺的放生功德甲于全郡。












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进迫庆元,袁子诚四世孙、进士表镛单枪匹马,拒蒙古兵17游骑于西山资教寺,以众寡不敌,壮烈殉国。元兵进城,月湖景观毁于兵燹,湖心寺只剩断垣残壁。明初(1368~)重建湖心寺。永乐初(1403~)复建。嘉靖年间(1522~1565),兵部尚书张时彻改建书院和为其母建"月湖庵",名称沿用至今。
湖心寺及其所在的月湖花屿,历来是宁波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的一大名胜,其间留下大量名人遗迹和题咏。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有诗曰:"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诗中"华宇"指的就是湖心寺。在当时湖心寺已成为城内文人墨客游玩、吟诗、讲学的场所,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文学家曾巩、明州太守刘珵、龙图阁大学士舒亶等人,都留下过赞美湖心寺的诗篇。湖心寺当时甚至成为明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日本画僧雪舟1468年创作过一幅《宁波府图》,其中就有古湖心寺的远眺风貌。

明顾达(字存道,号贯初,成化戊戌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陕西行大仆寺卿)的《西湖烟艇》诗生动地描绘了湖心寺的优美景色。船载香醪乐趣多,媛烟深处酌金螺,萍开白鹭窥苍沼,荷动红鳞跃碧波。清颍风光真可并,古杭时景未能过。醉归不用喧丝竹,自有渔人送樟歌。
湖心寺自唐代在管湖旧址建寺以来,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已成为苏北地区的佛教胜地,规模宏阔,寺址南北长一百五十丈,东西阔九十丈,占地二百二十余亩。全寺以山门(又叫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椒堂、大厅(又叫宝镜堂、法堂)、方丈楼为中轴线,以大雄宝殿为全寺中心,共有大小房屋一百三十余间,所有房屋都有走廊可通,寺院周围筑有围墙,围墙外有一道沟渠。围墙外遍植桑树、松、柏,沟渠坡上栽满柳槐(见示意图)。

清周鳞(字乔岳,顺治甲子,康熙丁酉两中副榜官潜山教谕)游湖心寺有感,写诗赞曰:"萧寺镇湖曲,垂杨隔岸分;远烟明似水,高陇碧於云,雀卓迎人语,荷香吹面醺,闲来携手处,白日静纷纭。"
光绪甲辰进士曹元鼎亦有诗赞曰:"和风花逞媚,时日鸟争啁;面地传枚里,清居羡比邱"(《湖上留题录》六编)。寺中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景观,每天书声梵音,琅琅悦耳。明代刘一照有诗赞曰;"寺古嚣尘远,苍茫别院深,小桥横白水,夹道覆青阴,钟磬闲鸥性,鱼虾侣道心,与君欣聚首,说法叩禅林"(《山阳艺文志》卷二)。

清顺治辛丑年(1649)进士张新标(字鞠存,号淮山)游湖心寺时写下《招隐亭即事》诗一首,曰:"吾庐一水隔,问渡即花宫,石井苔犹碧,丹炉火欲红,荷香常带雨,竹荫自生风,挥尘来高唱,元言未许同。"康熙间岁贡生、官全椒训导徐传迅的诗《湖心寺》:"偶来湖上扣松关,独向空林自往还;我爱山僧无一事,蒲团常对落花间。"也对湖心寺僧人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描述。
沿曲径至山门,沿途有四个牌楼,均有名人题写匾额。第一个牌楼正面题字为"湖心锁钥",第二个牌楼匾额"城市山林",系国民党元老吴铁城题写。第三个牌楼上"引人入胜"四个大字为明朝正德进士潘埙所题,第四个牌楼"城市山林"是清末书法家郑孝胥所题,背面是国民党元老王柏龄题写的"觉路"二字。

山门,亦称天王殿、韦驮殿。山门前松柏参天,山门之上刻有康熙御书寺名"佑济寺"三个大字,此殿共五间。中奉韦驮像,两旁彩塑四大金刚,高峨威严,它们是: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广目天王,他们脚下各踩着两个小鬼。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殿,计五间,飞檐翘角,宫殿式的砖木建筑,通风敞亮,气势雄伟。慧之方丈的先生南通张謇(号啬庵,清末状元)为寺院书写了"大雄宝殿"匾额,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号梅庵)先生书写了"法云慧日"匾额。进入殿内,就有庄严肃穆之感。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及左右两旁东方药师如来、西方阿弥陀如来三尊佛像,迦叶、阿难二尊者像恭敬侍立两旁,各现妙相,生动活泼的装金十八罗汉像分列在大殴东西。在释迦牟尼佛像背面,文殊菩萨跨着青狮,普贤菩萨骑着白象,望海观音站在莲花之上,善财童子和龙女拥簇两旁,奇花异果真可以假乱真。大殿前面有一香炉,名"万年宝鼎",为一九二四年新铸。

藏经楼在大雄宝殿的后面,五间楼上下,向南全是格扇玻璃窗,光线充足,楼下是禅堂,楼上珍藏历代版本的佛教经典。其中有:《海演大乘手编耆旧集文献》,《古岩莞禅师集》,《近代尊宿语录》三十卷,《净土圣贤录》,《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经、中经、又经》,《丁氏佛学丛书》,《伽精舍本大藏经》,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净土津梁》,《净土津要》,《净业良导》,《湖上留题录》六编及补编等。楼前有一棵几百年的古松枝叶茂盛,遮荫了半个藏经楼。

在藏经楼的后面原有一棵椒树,"植倚舟堂西轩,宝镜堂侧,枝叶扶疏","庭花盛漫"(《湖上留题录》三编)。柴村僧咏庭椒诗曰:"椒影窥帘题,作花能受风"。后普禅禅师在其旁建房七间,面向"法堂",取名曰"椒堂",以接待来访客人。
大厅,即法堂,亦称宝镜堂,计五间,为长老讲经处,门楣上悬有"宝镜法堂"匾额,为明代书法家杜首昌(字湘草)草书,两旁楹联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内有清代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对联:"樵语落红叶,经声昕自云"。还藏有南安和尚的弟子柴村的字画一幅。在大厅中悬挂着竹制山水画。清末翰林王鸿翔(研荪)有诗赞曰:"崇闳宝镜敞精庐,狮座三千绰有余,题牓黄鹂大手笔,龙跳虎卧右军书"。杜湘草《题湖心寺宝镜堂额雪至志喜》诗曰:"天花乱洒墨花香,快雪缤纷选佛场,也爱颜公书字雅,莫愁韦老鬓毛苍,管城得意谁为助,墨海无波自在航,宝镜高空同一照,始知慧业有奇光"(《湖上留题录》四编)。

退居楼,坐落在西花园中,楼上下各三间,周围苍松翠柏,群花斗艳,竹林掩映,"满院竹飔拂牖过,半庭花影隔帘浮"。这是松崖方丈将寺政交给楞定后隐居的场所,故名退居楼。
倚舟堂,"湖心寺旧有倚舟堂湮没久矣"(《湖上留题录》四编),原为南庵,柴村所建,师徒二人一以诗,一以画,"柴村诗类其师,尤善画,得元四家意"(《咏淮纪略》卷下)是时湖心寺尚在湖中,扁舟过访者往往夜月留宿,其倚舟堂遂为文坛诗社(《湖上留题录》初编),"淮之高人名士无不与其师弟唱酬往来"。有诗曰:"湖心寺里倚舟堂,诗酒生涯选佛场,招稳有亭悬杖衲,参禅无语感沧桑,此身不系随帆转,插脚来游当苇杭,何用别寻方外去,偏题五岳饱吟囊。"后在东花园建了一所形似舟样的房屋,并仍用"倚舟堂"匾额。一九二九年慧之方丈将寺政交给松崖后即隐居于此。
招隐亭,明穆宗隆庆年间淮安知府陈文烛为招隐士五游山人郭次甫来淮而筑此亭,作为"觞咏之所,亭前烟波浩渺,杨柳美蕖,为一时胜境"(《咏淮纪略》卷下)。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写诗赞曰:"水环幽树绿渐渐,暖日从游二妙兼,秋社欲催元岛去,晴沙喜见白鸥添,斜阳野望移前席,远树轻阴入半帘,多幸山公怜病客,许陪高逸侍清严。"后由于天长日久,亭渐倾圮,至"康熙十五年(1676)烟墩堤倒,淤一丈八尺深,始为平陆"(《咏淮纪略》卷下),招隐亭不复存在。
湖心寺的和尚也做过一些善事,寺院中设有施医室,替本寺的和尚和周围的群众施医看门诊,当时前来看病的人很多,遇有困难的群众就不收费用,有的还施舍药物。湖心寺每年于腊月初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兴办粥场,向附近的贫苦群众施粥一大勺。春天向周围的贫苦群众放粮,一般是一户一斗粮食,如果贫苦的人家办丧事,求助于寺里的当家和尚,寺院也会施舍棺木一口,以安葬死者。




前一篇:温州古刹 太平寺
后一篇:诸暨五泄唐代古刹 五泄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