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乡”枣阳千年古刹 白水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白水寺位于“帝乡”枣阳市吴店镇内,系后人为纪念汉光武帝刘秀而建。刘秀发迹于此地,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天子真龙飞白水”描述的即是刘秀故里白水寺。






白水寺建于吴店镇西南狮子山,始建年代无考《枣阳县志》载:“乡人祀汉光武,明宣德中,僧真隆改以正殿供佛,以西偏三楹祀汉光武,旁列云台诸将木主。”清嘉庆年间和1941年两次重修。该寺庙堂古朴,树木葱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

白水寺风景名胜区,东邻随州神龙岩,西近襄阳古隆中,历代文人墨客多来此游览赋诗。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云:“朝涉白水源,暂与俗人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枣阳县志》
找:“乡人建,以祀汉光武。明宣德中,僧真隆改以正殿供佛,以西偏三楹祀汉光武,旁列云台诸将木主。”即今白水寺殿堂布局。

白水井——相传刘秀败归狮子山顶,人困马乏,舌干口渴,寻井饮水,水黑难饮,正值刘秀为难时,一条青龙脱龙而飞,井水由黑变白,刘秀人马饮个痛快,后人故称白水井。
滚河剑潭——相传刘秀兵败滚河岸边,后有莽兵追赶,刘秀淌水,掷剑水中,浅浅河水即成深潭,从而挡住追兵。
饮马池——相传刘秀兵屯狮子山,一日找水饮马,忽然岩石下涌出清泉,供马饮用,至今池水清澈见底。
王莽庙——相传王莽兵马追赶刘秀,被滚河挡住,只得望河兴叹,后人在河边修一小庙,称“王莽庙”。
白水碑廊位于狮子山南坳,建筑凝重端庄,飞檐长廊,错落有效。廊院内有四幢复制古碑,400余通镌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页作品200余幅),集当代书家名流之华翰,江古今骚人墨客之诗赋,得楚天雕工刻匠之精艺,诗文书法,珠联璧合,成为光武故里一大文化景观。
光武祠位于狮子山东侧,是为纪念汉光武帝刘秀而新建的祠宇,于1997年9月动工兴建。整个建筑为组群建筑,由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陈列配殿、山门、倒座等组成。前临陡崖,后依青山,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目前正在建设之中,殿宇建成后将成为景区又一重要人文景观。


枣阳不仅是刘秀的成长地,更是他的发祥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创造了“光武中兴”,根据史料记载,居住在舂陵白水村的刘秀兄妹,虽属皇族,但由于嫡系继统的疏远,实际上已是布衣。王莽篡位后,因心恶刘氏,诸刘均被罢官去爵,刘秀的叔父萧县县令刘良被罢除后,也回到舂陵白水村务农。刘秀非常痛恨王莽,一心想恢复刘家汉朝的天下。
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刘秀平定天下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国家走上了“中兴”之路。日理万机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家乡、情系故土。据史籍记载,刘秀在位32年,先后5次回到故乡枣阳。在枣阳,刘秀多次进行祭祖并看望、款待族人、乡亲,表达眷念之情。

在衣锦还乡的同时,刘秀还给予故乡许多恩赐,一是升级家乡的行政区划,刘秀在削平主要割据势力、全国统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用自已祖陵章陵的名字,将故乡舂陵乡升格为章陵县;二是对章陵县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刘秀诏令免除章陵的田租及各种差役。刘秀不仅眷念照顾故乡枣阳,而且对其出生地、幼时生长地也都寄予深情。据史料记载,刘秀对其出生地济阳县,先后三次诏令免除全县徭役8年;对幼时生长地南顿县,先后两次诏令免除全县田租2年、徭役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