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江心屿 江心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顶都有一座凌空的宝塔,东西相对峙,即名为东、西塔。东峰西麓原有“普寂禅院”(即今“温州烈士纪念馆”),西峰东麓有“净信讲寺”又名“西塔院”(即今“温州博物馆”)。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斋堂等。

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又在江对面的西山建净信讲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

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金刚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正殿,最为壮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

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由于金兀术举兵南下进攻临安(杭州),宋高宗赵构由越州(绍兴)、明州(宁波)航海至温州,避居孤屿,驻跸“普寂禅院”。在避居期间仍关心翰墨,曾御书“清辉浴光”四字增光梵宇。
翌年(1131年)高宗再度在临安登基,改号绍兴。于绍兴七年书诏蜀僧青了禅师,由普陀来主普寂、净信二寺,大开讲席说法传经。状元王梅溪(十朋)未仕时,正在净信讲寺攻经读史,与青了禅师为方外交。当时“全愚堂”东轩,即是王梅溪读书处。

《温州府志》记载:孤屿原为两岛,东西对峙中贯川流,有龙潭深幻莫测。当时正逢川流淤积,青了禅师亲自率众抛石填塞中川,遂创建中川寺于其上。表奏高宗,幸蒙赞赏,即赐改中川寺为江心寺改普寂禅院为龙翔寺,净信讲寺为兴庆寺。同时雕刻“清辉”“浴光”两碑,立“清辉轩”与“浴光精舍”于龙翔寺(清辉石碑尚在,浴光石碑早失)。奉旨统三寺为一,总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包含屿上一切亭台楼馆,并赐香灯田一千亩,将寺宇奉为“高宗道场”,朝廷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来寺朝拜进香。特建“望江亭”于永清门外,作为横江待渡之处。自八字桥头至永清门底建设僧街(今麻行僧街),命市民开设店铺为僧众服务。所以香火鼎盛始于南宋,延续至清末民初,官家来寺朝拜者仍络绎不绝。

江心寺原来庙宇宏伟庄严富丽堂皇,文天祥诗云:“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现在大殿是清乾隆54年(1789年)重建的,共分三进:前为金刚殿五间,两端配以钟鼓楼(宋代古钟尚在)。中供弥勒、韦驮二菩萨,两边为四天王像。上悬挂宋朱熹(字晦翁)所书的“开天气象”四大字匾额。山门外两旁挂着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写的“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名传古今的木刻板联。

中为“圆通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坐像,两旁侍立善财、龙女。大殿后有阿弥陀佛接引像。东北角为观音像(此像为日本赠送),西北角供地藏像。前左首为伽蓝殿,前右首为祖师堂。此殿最为壮观,上檐为乾隆御书“圆通殿”大匾,下檐为“江天福地”匾(无题名)。殿内正中有浙闽总督伍拉纳所书的“慈航普渡”匾额,正柱联为宋王安石(字介甫)撰并书(此联原挂兴庆寺)。前柱联为清同治间永嘉举人陈寿宸(字子万)所撰书的联语:“四面烟波,几疑蓬岛移来,金山飞到;一龛香火,剩有蜀僧胜迹,宋跸遗踪”。

大殿前两廊各五间,东为三畏堂,西为客堂。后进为三圣殿,中供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圣立像,殿额与殿内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两廊各五间楼房,供僧众居住,大殿西首为方丈室正屋楼房七间,东西两轩各三间楼房。正中楼上藏有一部版本不一的藏经,有《东瓯孤屿志》印版十卷,有中川禅师《中川集》上下卷木版(已残缺)。这方丈室是历来珍贵书画文物最集中的地方,方丈室西首前后各三间,前为库房,后为大伙房。

齐堂西面为“安闲居”三间,于1935年钦云老和尚任方丈时所建,作为女客房之用。“去来斋”在“安闲居”前右首,为乾隆年间通榛和尚所隐居,高僧弘一法师曾在此结夏安居,留下墨宝很多(现已全部拆除,仅遗空地一片)。江心寺分设四大寮(即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解放前华山和尚、薇山和尚、钦云和尚历任方丈领众修持,会集诸山长老众善知识,谈经说法,住僧多达七八十人,进行正常宗教活动,颇称兴盛。

江心寺建筑以东、西两塔院为最早。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两塔身高三十米以上,七级重檐,六面玲珑,高耸入云,皆有扶梯,迂回而上。只因东塔于道光年间,英人在此塔下建立领事馆(后改为海关税务司别墅),以塔上栖息岛群,鸣声嘈杂,并撒粪于其房顶为借口,强制清政府拆除全部飞檐回廊,毁坏扶梯,乘机盗取塔中所存文物破坏古迹,现仅遗下六面光秃塔身。由于原塔身构造坚固,技术高超,虽素未经修缮,至今依然挺立,无丝毫倾斜。西塔于民国22年重修拆除扶梯回廊,改建成今状。

从始建年代看,西塔应建于唐,东塔应建于宋。持双塔“东唐西宋说”的最早记载于清乾隆《温州府志》:“东塔唐咸通十年建,明万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重建。西塔宋开宝三年建,万历二十三年王叔杲配林恭人重建”,后《孤志屿》及民国《温州府志》都承袭这一记载。但是,明万历《温州府志》,清末光绪《永嘉县志》均载“……唐咸通间建西塔,宋开宝间建东塔,元丰年间赐东塔为普寂院,西塔为净兴院”。

又据北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碑刻载:“……旧有宝塔,其西建于后唐之末,其东建我宋天圣间”,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载:“西塔创自唐咸通,而东塔则自宋开宝……”,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修江心屿两塔记》刻:“东塔创始宋开宝,西塔创始唐咸通……”等等,可见双塔“西唐东宋说”在清乾隆以前众口一词,并无异议,且各方面资料均能相互印证。因此清乾隆《温州府志》的相关记载出于笔误亦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