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禅院

标签:
禅院石室寺院古寨文化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石室禅院位于海沧区新阳街道霞阳村玳瑁山山麓,内祀释迦牟尼。

据《海澄县志》记载,为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所建,又据现有古石碑文记载,谓开山时间为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闽南千年古刹之一。宋、元、明、清、民国年间曾有过五次重修,明朝时规模最大,"殿宇三重,僧舍六十四间"。现仅存大殿一幢,建于道光年间,经光绪年间重修,遗留至今。石室禅院坐南朝北,寺后山上的"游城古寨"、"尖山古寨"为明代戚继光抗倭遗迹。

据漳州府志与寺内现存的圣旨碑记载,此院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石室禅院在有历史记载的修建年代中--宋、元、明、清、民国均有考证。明代倭寇侵扰闽海,戚继光将军领兵入闽,抗击倭寇,至今石室禅院后山,仍然留有戚将军抗倭的"游城古寨"与"尖山古寨"遗迹,及当年扎兵驻寨时所用马槽,这些历史遗物,无不一一昭示,当年的丰功伟绩。寺院后山,自古以来就相传有十八景,如高山天湖、试剑石、仙脚石、石鼓、石旗、观音崖、三魁岭古道等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为此也留下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其一景山间迭石:相传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平江山,令人用神鞭赶石至此入海,赶石之人懈怠。至玳瑁时以为大功即可告成。打了一盹,起来后群石已驻留定形而不前了,故留迹于今。

其二景观音崖:寺院前四周皆为村庄。村中有一寡妇,因不堪乡人诬为不轨,而在寺内佛祖前发一狠愿后,就上山爬至后山崖跳下,以证清白。得观音救护,安然无恙,故称此崖为"观音崖"。

其三景试剑石:文殊菩萨曾因此寺兴为药师法会而光临禅院,玳瑁山神向菩萨请教佛法,对答之间,菩萨以剑试石,来喻佛法之妙,犹如宝剑,砍断世间一切烦恼。今留此迹供后人瞻仰。

其四景仙脚石:禅院后有一巨石,名为"仙脚石",相传古时有龟精作怪,骚扰民间,乡人祈求禅院观音佛祖,显灵降伏,菩萨大显神通,龟精化为石头,菩萨所站之处,也因此留下脚印。故称"仙脚石"。

石室禅院历经兴衰史迁,在明朝时传为全盛。寺内有僧数百,但后来据说最多只能住99个出家人,再不增至100,其中有一缘故,原来古石室禅院所在地风水极佳,名为"金鸡抱卵"--(卵圆光形,喻比出家人),而寺院对面有一山为蛇形,寺山之间一河相隔,故而无恙,否则,蛇吞鸡卵,极是不详,后寺院来一道士,自感受怠慢,便暗中鼓动乡人造桥于河上。于是风水被破,"金鸡"受"蛇"侵袭,难以护卵至百个。此后寺院渐渐衰落。

04年开始,重修大雄宝殿、福寿楼、福慧楼、斋堂、讲堂、禅堂、云水堂、功德堂、琉璃宝塔、祈福钟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内外山门。使禅院将来成为一个集弘法、学修、慈善、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寺院。位于石室禅院后山的钟殿里的万福万寿和平钟,是现存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福万寿钟。钟上铸有不同写法的一万个福字与一万个寿字,撞一下钟,就有一万福与一万寿的祝愿,让大家万福万寿!钟重24吨,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让撞钟人在二十四个节气里节节高升,钟高5米,喻意能让听到钟声的地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钟的口径为365厘米,代表撞钟时,能保佑大家365天,天天平安。同时以和谐社会、平安人生来命名和平钟。万福万寿和平钟这几个字是台湾佛教界高僧界云大师题写,更喻意着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前一篇:闽南名胜——紫帽山苏夫人姑祖庙
后一篇:安溪古厝 虎邱镇“自在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