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顾县古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顾县古镇,位于四川省东部,广安市北陲,岳池县东北部。因为该镇为岳池县建县之初的县治所在地,故被取名为"故县",民国初年更名"顾县",即回顾之意。曾经有过的县城建制,使顾县古镇在街市建筑、人们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等方面都积淀了不俗的内蕴。虽然世易时移,旧县城遗迹已淹灭在历史的烽烟里,但就从保留下来的顾县场镇房屋建筑格局和街道名称看,依稀可见古城风貌。古镇上保留下来的一条长约千米的老街,仍然继续演绎着古镇原汁原味的人间百态。

























顾县古镇是岳池县的历史源泉,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岳池建县之始。公元697年(唐武周皇帝万岁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今蓬安)2县置岳池县,县治在今顾县镇。公元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岳池县治迁徙伏江里,原治所降为场镇。宋代时置故县镇,清末民初更名为顾县场,1940年与东板乡合并为顾东镇,1952年设顾县镇。
顾县古镇街上的房屋多是全木结构,以楼房为主,多则三层,少则两层,明显比寻常小镇来得大气。不少楼房有花窗雕饰,陈旧而不失雅致,工巧的刻镂可见昔日技艺的精湛,透露出造房主人优雅的品位。楼前悬出的玲珑走廊,料是闺中少女打街望景的好所在。

老街上最多的是茶馆,古朴而宽敞,一律的八仙桌、长条凳,土砌的老虎灶上坐一排黢黑的镔铁壶,"哧哧"地冒着热气,行人从门前路过,忍不住想进去坐一坐。与街巷的冷清相反,茶馆凝聚着古镇永恒的闹热,镇上以及远近乡邻的老者几乎全都集中在这里,泡上一杯清茶,在纸牌麻将的玩乐和陈年旧事的闲聊中打发晚岁光景。清一色的老式茶馆和老迈茶客,使古镇愈发显得古老、悠远。
老街上有一座古朴典雅、坐东朝西,两层递进式翘角飞檐的古建筑,六合大门正上方,写着斗大的红色大字"聚圣宫"(川主庙又名聚圣宫);两只石狮背靠水桶粗的檐柱,威严地卧在大门两侧;风化的石梯斜铺而上,石梯中间雕刻着一条蛟龙,目不转睛地瞪着前方的金城河水。

沿台阶进入川主庙的第一进(偏殿),是千余平方米的四合院里。穿过庭院,再跨十步石阶,进入川主庙第二进(正殿)。正中供奉着李冰神像,神态栩栩如生;朱漆大柱上刻着他的功绩:"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准为则;湾截角,正抽心,仪型作式无颇无偏"。
正殿两壁则是五幅彩绘,描绘的都是李冰治水的场景。从庙中碑文可知,川主庙建于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以前。当时,绕镇而过的金城河,一遇暴雨便洪水泛滥,水患时常侵扰场镇居民。不知何人沿用了战国蜀郡太守李冰治水的经验,在金城河上筑堰治水,金城河水驯服了,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顾县场上的商贸也繁荣起来了。后人为了缅怀李冰的功德,便集资在此修了川主庙,供奉李冰神像。

顾县牛皮豆干历史悠久,始于清光绪年间。岳池县顾县镇位于县城北部边缘的金城山南麓,属丘陵地带,盛产黄豆,每户农家能制作丰盛的豆腐宴席。旧时顾县场镇及周边寺庙教多,豆腐宴为寺庙招待客人的主菜。比较有名的禹王宫住持为了表达对当地宗教信奉者们的诚意,常请到庙中聚会。在斋席上,虽有陈年老酒,又有各种蔬菜,还有品种繁多的豆腐类食物。饮酒亦须最佳佐餐品,才会酒兴更浓。席中的豆腐干,也不失为下酒菜,但终不理想,不管是色是味,显得平淡无奇,总令人食欲不佳。住持为此耿耿于怀,闷闷不乐。他决心寻找一种最佳饮酒佐餐品,于是派出和尚,在四处化缘的同时留心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探得有工匠经过自己多年实践摸索,做得一手豆腐干的技能。于是用高薪聘请,到顾县场禹王宫秘密制作。

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川民遭劫,百里之内,杳无人居,1684年(康熙三十三年)始移民填川。根据《岳池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县境土著居民姓氏极少,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湖、广、陕、甘等省移民,迁居岳池。顾县镇移民多为湖南人。这些湖南移民和赣、闽、鄂的移民及土著居民长期共处,语言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顾县话(保留了多种方言的痕迹,顾县人读"黄"为"王","黄瓜、黄豆、黄麻"一律读为"王瓜、王豆、王麻",但湘语的特征仍最为明显)。顾县话分布在黄龙、高升、双鄢、高桥、东板、长田、顾县、观桥和石城、苟角、安东、天平、鱼峰等乡镇。但由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顾县人和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湘语底层的基础上,顾县话一步步和周围的岳池话、南充话靠拢、认同,逐渐成为了西南官话中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的一种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