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攀桂坊

标签:
伯公李黼平梅江进士杨仲兴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久负盛名的攀桂坊坐落在广东梅州梅江河畔,它毗邻梅江,被周溪河与原护城河的水系围绕。在梅州的历史长河中,攀桂坊这片客家人文秀区孕育出了近百名科举才秀及多位颇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因此,攀桂坊自古就有“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之称。
这里曾是古时梅江河水运的一个重要码头和人、货集散重地。很多漂洋过海的客家人从这里的“水打伯公”码头登船途经潮州出海;梅城生产的或者需要的许多物资又从这里上落,是当时梅城比较繁华的地段。因此,历史上这一带曾经成长出、遗留下许多名人墨客和精美建筑。据粗略统计,其中就有进士9名、举人46名;另有将军、教授、学者、艺术家等一大批。
攀桂坊留馀堂珍贵的清代牌匾
比较著名的除了人们熟知的晚清改革先锋、诗人、外交家黄遵宪以外,还有黄药眠、黄伯韬、杨幼敏、杨雪如、杨绍穆、张简荪、张资平、张棣昌、李黼平、李国豪、谢发等。颇具特色的古民居除了“人境庐”之外,尚有“椿荫堂”、“留馀堂”、“中将第”等几十座。
这里毗邻梅江,周溪和州城护城河的水系围绕着攀桂坊,水乡的灵秀和交通方便吸引着先民来这里安家落户。来此定居的居民姓氏有黄、张、杨、李、谢、萧、钟、侯、古、卜、饶、梁、陈、彭、薛、翁、丘、黎、宋、林、伍、熊,其中杨姓又分老杨(关西堂)和新杨(绍德堂),实际共24个姓氏在这里聚族而居,和平共处。据调查,杨、古、卜、侯、翁是攀桂坊比较古老的姓氏,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年过八旬的黄童老先生认为,“未有梅州城,先有杨古卜”的客家民谣,可能就来源于攀桂坊的杨姓(老杨)、古姓、卜姓居民的久远历史。
历史上的攀桂坊面积并不大,南临梅江,东有周溪河穿过,西以老梅城东门从虹桥头蜿蜒而来的护城河为界,北至东校场原关帝庙、旺巷口。居住在攀桂坊的老人黄童、李文宪以当地传统的民俗为例,应证古攀桂坊的大致范围。这就是对"七卒伯公"的土地神崇拜,每一卒伯公均设有一座神坛。一卒伯公位于望江楼侧,二卒伯公位于状元桥(东山书院),三卒伯公位于梅州客家公园对面的崇庆堂旁,四卒伯公位于黄遵宪纪念中学(枸杞岗),五卒伯公位于旺巷口,六卒伯公位于攀桂桥(原公园电影院附近),七卒伯公位于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大楼后(仍存)。
文脉肇造于宋,文风鼎盛于清,流韵绵延至今,攀桂坊的确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文秀区。历史上梅州(含今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翰林18人,攀桂坊就占了3位,其中李仲昭殿试中取嘉庆七年壬戌科二甲进士第一名,名曰传胪,仅次于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授职翰林的还有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李黼平和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李载熙。
另外,出自攀桂坊的进士还有萧系尹、杨仲兴、张云翮、梁杰、黄基、黄万全。如果摊上举人贡生当不下百人,攀桂坊的每个姓氏祠堂门口,都曾有记载这种科举荣耀的楣杆夹石,虽然大部分夹石已在动荡的年代随雨打风吹去。楣杆夹石的受损,文献记载的零散,攀桂坊科举人才的统计已成难度颇高的工作。然而,只要走访黄遵宪、李仲昭、李黼平、李载熙、萧系尹、杨仲兴所在的家族,你不经意会发现,每个家庭曾走出至少五六名进士、举人、贡生。这不是一种偶然,这是攀桂坊对书香门第的最好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