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奇洞之一 宜兴善卷洞

标签:
善卷洞水洞宜兴善卷洞尧帝善卷寺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宜兴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有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善卷洞因它的天然灵秀而美丽诱人,又因善卷景区的深厚文化背景而绚丽夺目。善卷洞与比利时之汉人洞、法兰西之里昂洞称为世界三大奇洞,洞景巧夺天工,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之美誉。
据《慎子》等古书记载,四千多年前,舜以天下让善卷,诗人善卷坚辞不受,入深山而隐居于斯洞,因此得名善卷洞,齐梁萧宝卷时因避讳,曾改“卷”为“权”。
善卷,又名善绻,单卷。上古尧舜时代隐士,当时的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以德著称,与许由齐名。善卷是帝尧和帝舜的老师,帝尧和帝舜先后要将帝位禅让给他,被他拒绝。善卷为后世留下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被尊为“德祖”。古籍《庄子》、《吕氏春秋》记载了他的主要事迹。善卷居枉人山(或称枉山),即今德山。尧帝南巡北归时途经此地,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随行人员不理解:尧是天子,善卷是平民,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尧帝解释说:因为善卷是得道的人。对于得道的人,不可傲视。我的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从此,善卷以“帝者师”的美称名闻天下。离德山不远有一个地方自古就名尧天坪,相传尧帝就是经那里到德山的。

善卷洞的开发记载,始见于公元3世纪中叶。三国时期善卷洞为“石室”,梁代又称“九斗洞”。南北朝齐建元年间,有人依洞建庙称“善卷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为避讳,改“卷”为“权”。到唐代时,寺产及寺前土地被扬州海陵(今泰州)钟离简所得,且作为私人墓地。唐大司空李蠙未第时曾在善权寺读书,对这块灵异宝地落入他人之手愤慨不平。唐咸通八年(867),司空李蠙上奏皇帝后,自出俸钱重修寺庙,并整理善卷洞。李蠙当时详细记载了善卷洞的景观:“石室通明处,可坐五百余人。稍暗处,执炬以入,不知其深浅。其中,石有鸟兽之形及盐堆、米堆怪异之状极多。洞门直下便临大水洞,潺湲宛转,湍濑实繁于山腹内,漫流入小水洞。小水洞也是一石室,室内水泉无底,大旱不竭。”明朝都穆《善权记》称;“宜兴山水甲于东南,而善卷洞及大小洞尤号胜绝”。近代,兵祸天灾,善卷寺被毁,善卷洞也几乎於塞不通。

历代名贤雅士、文人墨客在善卷洞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的诗文石刻。据史志记载,已被人们发现并命名的溶洞有近90个,真可谓“荆溪步步皆胜地,阳羡处处有洞天”。在目前已开发的5个溶洞中,尤以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为最古、最秀、最大,素有“江南第一古迹”、“海内奇观”之誉。流传民间的美丽传说,给洞天世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这些溶洞更是名扬四海。
中洞亦称前洞,善卷洞的入口处。中洞口有一巨大的钟乳石,高7米多,称“砥柱峰”,又称“小须弥山”。中洞是个天然的大石厅,高大,深远,宽敞,壮丽。石厅两边是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故中洞又称“狮象大场”。“狮象大场”四字由丹阳吕凤子题写。岩壁上还镌有“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台”联。
上洞称“云雾大场”,又称“云洞”。上洞景观丰富,有“倒影荷花”、“万古双梅”、“熊猫小居”等景点。“乌龙吐水”、“金鸡独立”景观则是当年海水冲刷的痕迹,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上洞的奇妙之处在于“云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造成了上洞与中洞的温差,所以上洞的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由于温度和水气所至,上洞又云雾缭绕,观赏上洞如临天上人间,欲界仙都。

连接中洞与下洞的岩石中通道称之为“盘梯”,为当年人工开凿而成,全长105级。由于下洞水流冲泻声和游人嬉笑声、风声等折射上传,在通道的各层转弯处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从上至下经“金鼓”、“风雷”、“万马”等门,游人仿佛置身于金鼓齐鸣、风雷交加、万马奔腾的境地。

下洞别有韵味。洞天相接,悬崖飞瀑直泻下洞,小桥流水潺潺归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异兽,洞高宽畅,空气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观,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灵气。

水洞即后洞,长约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浆在天上撑”,曲折荡漾,天穹压顶,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灯,如游水晶宫、地下长廊、天然博物馆,引你凝思妙想,又旷神怡。水洞尽头,自然亮光中“豁然开朗”四个大字印入眼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