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化县署导游牌
顺着步步高升的青石板路来到古城的最高处便是县衙所在地。坐落最高,象征着权力最高无上;门前一对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大门口东侧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足见当时当地法律之严厉。

县衙门外巨大的麒麟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
县衙大门对面一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但最令人喜欢的还是那大门柱子上的那副对联:“不负苍天何惧官位只七品;常思黎民生怕民心失半分”。
跨过县署大门的高门槛,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仪门,这应该是们整理仪表的地方。一副门联:“有为造一方福地;无欲扬两袖清风”。提醒每个官员肩负的重任和代表的使命,要本着“有为、无欲”的原则去造福一方。“有为、无欲”看似简单的四个字,
县衙的核心在“亲民堂”,也称县衙大堂、公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的厅堂。正中悬挂“明镜高悬”匾,又名秦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秋毫。堂上还有数块“回避、肃静”牌子,无形之中给大堂平添几分威严。

县署大堂
在亲民堂的门柱上也有一副对联:“能辩秋毫天理昭昭悬明镜;不容邪恶威风凛凛有法绳”。县署院子里还设有“牢房”、“狱吏房”、“兵刑工房”、“县丞房”、“内吏房”、“粮库”、“钱库”等,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当年一个县衙十余个人集“公、检、法、司”于一体,真可谓是精兵简政。

县衙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

门口东测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足见当地律例之严厉

整个县衙为三进院落,第一进,正中为仪门。古代官署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叫仪门。其楹联:“有为造一方福地,无欲扬两袖清风”

院内正中为亲民堂,即县衙大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这是知县审理案件、举行庆典、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其楹联:“能辨秋毫天理昭昭悬明镜,不容邪恶威风凛凛有法绳”

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

大堂两侧的刑具

二堂,又称“清明堂”,是知县调解处理一般案件或者议事的地方。其楹联:“临衙秉政不懈躬身国事,重禮勤农勿忘致力民生”

二堂现在为“历代县令馆,”里面有“历代县令名录”,记录了从葭萌建县开始到1958年撤昭化并入广元县止,前后共2300多年历史,有资料可查的历任县令共175位,由于历史久远,还有许多在昭化任过职的县令已无法查证

二堂上的塑像是唐时昭化知县何易于的塑像。何易于是一位勤政清廉,重视农耕,关心百姓的好官,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昭化还出了一位重视农耕的知县曾逢吉,被当地百姓称为蚕桑知县,这位曾知县,还亲绘了蚕桑十二事图,以教化乡民,大兴蚕桑

这一排房子是县衙的最高处,走廊也宽阔
县衙的第三进院落,应为后院,从左往右行去,左边有一退思亭,供知县休闲时用。两根亭柱上,有一付对联:“时省吾身勤养性,退思己过助苍生”
县衙的后院是知县即一县之长的居家之地,院子里有一个“退思亭”,供知县休闲时用。两根亭柱上有一副对联:“时省吾身勤养性;退思过己助苍生”。
据说在唐文宗年间,昭化有一位县令姓何名易于,勤于清廉,重视农耕,关心百姓。一次,他的上级利州剌史崔朴,带宾客荡舟群游昭化(公费旅游),返回时心血来潮要溯嘉陵江而上,便要县令何易于派民夫拉船逆水而行。当时正值农忙季节,何县令念百姓“非耕即蚕,隙不可夺”而亲自充役。当崔剌史与群客见县令亲自“腰笏挽舟”,羞愧难当,跳出舟船,皆骑马而去。在历史上留下了何易于“腰笏挽舟”的千古佳话。后来人们为其在桔柏渡挽纤滩头立一石碑,上书“何易于腰笏挽舟处”,以示纪念。遗撼的是此碑在“文革”扫荡中荡然无存。
由于县令何易于任期间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在他离任的那天早上,城内百姓家家户户门前置放一碗清水,以褒扬其清正廉洁。后来,昭化城内民间就沿有一习俗,清官离任时,家家门前置一碗清水;昏官离任时,户户门口放一碗浆糊,以表示对一任县令的评价。这应该是最早的“离任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