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扫阶而祭”之扫地坛

标签:
后土后土祠地坛轩辕黄帝戏台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http://photo.hanyu.iciba.com/upload/chinesewiki/C/O/COv.jpg
有关轩辕黄帝“扫阶而祭”女娲的记载,散见于多种方志典籍。据《蒲州府志》记载:“扫地坛,在后土祠上。即轩辕扫地而祭之所。”又据《荣河县志》记载:“汾阴后土祠:古后土祠在县北十里。其地即昔所谓‘(左月右隹)上’者也。”可见:“汾阴(左月右隹)上”即女娲“抟土造人”圣地的传说,不是无稽之谈;对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娲皇圣母”的祭祀,始于五六千年以前的轩辕黄帝时期。
http://www.diaojiaolou.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12/25/101113hfwghoie94jhwfa4.jpg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据考: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俱为少典氏之后。神农炎帝传至八代榆罔时,荒淫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他即位后,以道德治理天下,初创文明制度,被号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为神农氏和轩辕氏都出于少典氏,而少典氏则为女娲氏、伏羲氏的后裔。黄帝出于对华夏民族伟大母亲的尊敬和热爱之心,遂有亲赴“汾阴(左月右隹)上”、“扫阶而祭”女娲之举。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614_01000.jpg戏台比山门略低一些,上面也是歇山顶。三间面阔的戏台,两边有戏台台面,中间的台面是活动的。平时抽去,供人从中门出入。要用时,搁上台面,就成了完整的戏台。台上热热闹闹唱戏,戏台下面还依旧可以熙熙攘攘走人。所以戏台台柱,挂着这样一幅楹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黄帝在“汾阴(左月右隹)上”祭祀女娲的神坛,被后人命名为“扫地坛”。“坛”乃是堆积黄土而成、高出地面的平坦台基。在古代,“坛”是祭祀神(左月右隹)、国君朝会、盟誓会集、任命大将的神圣场所。轩辕黄帝在祭祀女娲之前,亲自扫除黄土圣坛上的尘土污物,然后举行庄严神圣的祭祀之礼。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611_01000.jpg
黄帝“扫阶而祭”的“扫地坛”原来是一座广阔的平台,汉武帝“巡幸汾阴”,在“扫地坛”上修建了“秋风楼”,而后“扫地坛”这一重要遗迹反倒鲜为人知了。由于“扫地坛”和“后土祠”所在的汾河岸崖在大水冲刷下多次发生崩溃、坍塌,所以“后土祠”和“扫地坛”曾于清代两次移地重建。现存“扫地坛”是清同治九年(1870)移地重建之物,坛高3.65米,长16.35米,宽17.35米,成正方形状,坛门正面的上方镌有“扫地坛”砖雕匾额一块,成为这一重要人文历史遗迹的珍贵证物。
自轩辕黄帝亲临“汾阴(左月右隹)上”“扫阶而祭”女娲开始,中华民族的“母亲崇拜”即“黄(后)土崇拜”祭祀制度即宣告确立,轩辕黄帝起源于晋、陕黄土高原,“以土德王”,所以“黄色”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轩辕氏被称为“黄地部落”,由“黄地”衍变的“皇帝”称号由此产生;以后历朝的皇宫、陵寝、祭坛、太庙等皇家建筑必须以黄土为基、黄瓦为顶,“黄土”被视为“中央之土”的象征;女娲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黄土大地”被视为“母亲”的象征;黄河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土高原山西大地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摇篮”;因为全身浸透了蕴含在黄河、黄土地中的“黄”色因子,中华民族也就成为地地道道的“黄种人”。
汾阴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郊特牲》载: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景象,从大地取材,从上天取法,因此尊崇天而亲近地的。所以教化民众善良回报。
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从慈恩亭到山门前,设9组石台阶,暗喻九重天,每组台阶十二层,正合一年得十二月,并在第六组和第七组之间,建石门一座,称"天门"。天门前六组石台阶,共七十二层,代表地府七十二司,而门里三组台阶,共三十六层,正合罡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北斗星的勺柄,为三十六,十二层九重天,共108阶,暗合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可谓"阶阶高升""步步吉祥"
两座戏台,与山门后的那座,合成了一个“品”字,所以叫做“品序台”。品序台建于同治七年。相联的东西两台,俗称“东台”和“西台”。
东台是宣扬佛教的台,西台是宣扬道教的台,而山门背后那座是宣扬儒家的戏台。西台台口挂着的楹联题曰:“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
“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充满佛教教义。台中还挂有一副对联:“事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更是有禅机在焉。东台台口的楹联题曰:“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前缓声,后缓声是古时唱歌时的发声方法。大垂手,小垂手,是古时的舞蹈名称
http://img0.ph.126.net/iweh1r58D-zbNDp6alAKkg==/6608262795028469895.jpg位于祠东隅的主要建筑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楼身分三层,面阔五间,四周围廊,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周围砖砌花栏,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
“瞻鲁”,西曰“望秦”,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丽劲秀,登楼凭栏远眺,黄河激流尽收眼底。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
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http://img3.fengniao.com/forum/attachpics/597/154/23870739.jpg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75_01000.jpg现存后土祠,虽不及唐宋时之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冠。近几年国内各界人士,港、澳、台胞及海外华侨,寻根问祖,慕名而来,祭祀后土,络绎不绝。祈祷后土圣母所辖九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世道升平、物阜民丰;保佑全家健康平安,兴旺发达,万事如意。尤其在后土圣母诞辰之日(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庙会期间,善男信女,商旅游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72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78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84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86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609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611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72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78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84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586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609_01000.jpg
http://k.zol-img.com.cn/dcbbs/22548/a22547611_010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