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2015-06-24 19:12:41)
标签:

石壕吏

杜甫

古道

史思明

战乱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石壕村位于河南陕县观音堂镇。石壕村依山傍水,安静中蕴藏着繁华,喧嚣中又透出一种天籁之音,310国道就从村南经过。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石壕村夹在南北两座大山中间,东西一条沟又是崤函古道的必经之路,人们依着道路建房,小村既像小街又像驿站。相传,古时经商或去京城赶考的学子,夜行至此便会投宿。石壕村地处崤函古道,是洛阳通往西安、咸阳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战乱不断,沿途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苦。石壕村更是古道中多灾多难的村庄之一,也是封建社会战乱的一个缩影。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许多人听到石壕村是源自于唐代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千古流传的名篇《石壕吏》诗中的句子。为了纪念杜甫,村里重修了《石壕吏》的石碑。当年,杜甫在战乱中从洛阳西行,日暮时分来到石壕村,就近投宿在村东的一个老翁家,恰又遇到乡吏抓丁拉夫,于是就写下了《石壕吏》。村名叫石壕倒是名副其实,除了村子西南山坡上有条石壕沟外,村子里到处可见石头、石房、石窑、石墙、石桥等。石壕村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解读《石壕吏》中的石壕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崤函古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