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九十九盘古道

标签:
古道庐山石坊出米洞御碑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九十九盘石刻在庐山圆佛殿西、登山小道旁。路旁绝壁间,有未、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约有九十九盘,笔力刚劲,引人入胜,如:“白云天际”、“清虚灵台”、“烟霞深处”、“天半”、“南无佛”、“土地”等,字体不一,笔锋各异,对研究古代书法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
庐山锦绣谷底有一溪流,名锦涧。溪上横跨一石桥,名锦涧桥。过桥有一路直达天池山顶。小道蜿蜒盘旋,号称九十九盘,系明代主要登山道,故称九十九盘古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御碑亭中的御碑,便是经此道运往山上。沿途道旁的峭壁上,石刻遍布。其中,要数欧阳修撰、王守仁书的《庐山高》题刻,名声最大。无论是诗意,还是书法,均堪称一绝。
现在的阳明路系明代所辟,史称九十九盘古道,位于庐山大天池右侧。由仙人洞停车场侧为起点向西北方向延伸,沿途经大天池炮台、圆佛殿、出米洞、庐山高石坊、甘露泉、锦涧桥至赛阳桥止。全长9公里,石台阶,土石路面,宽约2米。山路两旁,松柏成荫,翠竹葱茏,山泉潺潺,云雾缭绕,景色宜人。
登上山巅,眼前即呈现一派“云腾水飞山亦动,天上人间一望中”的壮丽图景。极目远眺,古道曲折峻峭,如一架天梯,蜿蜒盘旋,直上半天。过去沿途有锦涧、半云、甘露、一息、披露各亭,它们或依山或临渊,气势不凡,景色迥异,可惜至今五亭已荡然无存。但甘露亭遗址边的甘露泉依然畅流,泉水洁净明澈,甜润可口,为来往行人提供取之不尽的“高级饮料”。
据明《桑乔纪事》载:这条九十九盘古道,起缘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 3 9
3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感当年周颠仙助其打天下及送药治病之恩,特敕御碑一座,竖立仙人洞之前。为运送这块巨大的御碑(即现在御碑亭的御碑),曾委派户部大臣亲临实地,多方测定,辟宽此道。从此,在那没有汽车登山的年代里,它成为庐山的交通要道。曾经有许多名士墨客,在此留下了无数的墨宝华章。
古道旁嶙峋的山岩上,沿途摩崖石刻众多,碑刻的集中、奇特、瑰丽是古道上最显著的特色。有人作过统计,在道旁的摩崖石刻有“白云无际”、“烟霞深处”、“壶天览胜”、
过石坊登上百步,路旁的巨石上还有一处有趣的天然“出米洞”。尽管它不那么显眼,不那么著名,然而它却为后世留下了神奇的传说。据说明朝年间,这“出米洞”旁有一座小庙,住着两个和尚,他们既不化缘,又不种地,只知道天天念佛种树,且能饱食三餐。谁也不知遵他们每天吃的大米是从那岩洞里掏出的,数量不多不少,刚够两个和尚的三顿饱饭。日子一久,和尚觉得不愁吃饭,于是懒起来了,不愿念佛,也不愿种树,而且贪心,嫌出米洞出米太少。他们想每天存点余米来卖,便动手凿洞,随着洞口凿大凿深,米越出越少了,最后竟不出来了。这可把和尚吓慌了,知道自己有贪心的过错,但为时已晚,只好挨饿。
“披露蹑云蹬,直立庐山头。”古道尽头的“披露亭”虽早已不在了,而近处紧依峭崖的《庐山高》石坊仍雄伟屹立,敞开大门,引导人们鼓足勇气,奋力攀登。云遮雾绕的九十九盘古道,每时每刻都在向每一个游人讲诉着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