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黟县南大门  鱼亭古镇

(2015-05-27 15:08:14)
标签:

旅游

黟县

渔亭镇

新安江

古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渔亭镇,古称 “鱼亭”、“鱼埠”,又称“渔亭街”。古黟旧有“四亭八墅”,渔亭为四亭之一。《方兴志》云:每岁江西渔船至祁门,舍舟登陆,以次泊山之东,南有渔亭山而得名。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临休宁县齐云山镇、南枕祁门县凫峰乡、西依祁门县金字牌镇、北靠黟县碧阳镇。据《黟县志》载,渔亭为新安江水运最西的码头,自古为湖广与江浙货运的中转站之一,有“七省通衢”之美誉。宋太平兴国年间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鱼亭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每岁西江鱼船至祈门县,舍舟登陆止此东水,次淹留待船,故曰鱼亭焉”,“鱼”与“渔”通假,被普遍认为是渔亭的地名来源。宋代设渔亭里,明代改为渔亭乡,解放后设渔亭区,至1984年改名渔亭镇至今。

    渔亭属冲积小块河谷平原,长约1800米,宽约600米,海拔160米,地形起伏多丘峻。境内渔亭山海拔210米。不远处的复岩山拔地而起,岩硝壁陡,海拔413米。登山俯瞰全镇,茂林修竹,古桥流水,粉墙黛瓦,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古镇焕发出时代的气息。正如徽州府志所载:“竹密如云不见天,好山无数簇渔田,只因黟县溪山胜,尽在渔亭驿舍前”。

    古镇渔亭地处古黟南部,素有黟县南大门之称。历史上陆路有几条古道穿古镇而过;水路则漳河与新安江相连,有“船到渔亭,排(竹筏)到石山”之说。因此,渔亭又有“七省通衢”之誉。漳河水自北而来,将渔亭镇分为河东、河西两大片。早年河上建有“永济”、“普济”两桥,后又将两桥连为一体,两岸来往极为方便。漳河水穿过石桥与西来秀溪水会合,拆九十度向东流去,经休宁、屯溪汇入新安江,直奔杭州湾,注入东海。 

    渔亭桥坐落渔亭镇漳水出口处,西岸旧有石桥称永济桥,东岸原系木桥称通济桥,两桥之间隔有中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为石桥,现存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的七孔石拱桥,全长114米,宽5.6米,高8.2米。栏杆全用长方块石垒成,高大雄伟,为黟县最大的石拱桥。

    河西自古以来就是商品集散地。沿河砌有护磅,八座水埠头,记录了当年水运的繁忙景象。逆新安江而上的货物,特别是食盐、布匹、五金等物资就在这些水埠头卸船存储、转运。大多由马帮或人工肩挑背扛运往黟县各地乃至祁门、太平、婺源等地。黟县的木材、茶叶、山货又从这里装船,顺江而下,运往江浙。就是这条水道,连接了黟县古道,成就了不少徽商一番事业。走下渔亭大桥的石阶,便是街区,街道纵横,错落有致。街道均以红条石铺砌而成,街宽约三米。正街、里街、下街为店铺最集中处;而盐街则是官盐交易所,设有盐公堂。民宅大多为前店后厅,砖木结构,古朴典雅。随着渔亭商品集散地逐渐形成,吸引了各地商贾、艺工、巧匠陆续云集渔亭,也促进了渔亭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渔亭的工场、作坊有:铁器、木器、竹器、银器、铜器、砖匠、石匠等。作坊:油坊、槽坊、粮坊、酱坊、染坊、炉坊、砻坊、制鞋、制帽、制伞、制灯笼、针织、缝纫、弹棉花、钟表修理、自行车修理、雕刻等等。    渔亭也是历代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可考的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在此设立了行政机构。如渔亭驿、鱼亭巡检司、上街盐公堂、渔亭厘卡等。渔亭厘卡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还升为渔亭牙厘分局,总管徽州各地厘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没渔亭邮局;民国31年(1942年)交通部在渔亭设立电报局。现在,渔亭镇又是镇党委、政府及其他行政事业机关驻地。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黟县南大门 <wbr> <wbr>鱼亭古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