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第一道场——汶上宝相寺

标签:
佛学宝相寺佛牙舍利金棺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唐名为昭空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驻跸汶上,御敕昭空寺为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观光礼佛之圣地,赫为齐鲁大地名寺宝刹。1994年3月15日在修葺八角十三层太子灵踪塔,在塔宫内隐世八百余年的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珍贵无比,特别是佛祖释迦摩尼佛牙显世,轰动全国,震惊世界。

寺中现存佛塔一座,为8角13层楼阁式砖塔,底层东、西、南各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塔高41.5米,精工细作,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北向群圆拱门,可通塔内。五层以上四面辟洞门。塔层外檐饰斗拱,上承圆椽连檐,皆作蝉肚形。惟四层外檐环雕大型莲花宝座,莲花瓣长宽各达0.3米,形成高大端庄的平座。塔内设螺旋阶梯直达顶层。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顶置黄琉璃圆葫芦塔刹,金光闪闪,故有黄金塔的美称。佛教圣物出土后,每年农历3月15日开展朝拜圣物的重大佛事活动,吸引众多佛界人士及游客前来朝拜。宝相寺供奉殿现供奉释迦牟尼檀木贴金大佛、青石彩塑十八罗汉。塔宫面积80平方米,塔宫深处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该塔充分体现了宋代汉族建筑风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宝相寺为核心的中都佛苑旅游区经过扩建,主要景点有影壁、香水海、菩提树、须弥山、宝相寺、地宫、太子灵踪塔、礼佛广场和礼佛大道。扩建后的景区将成为融圣物展示朝拜、宗教休学体验、旅游观光休闲、佛教建筑博览等为一体的佛教文化主题公园及山东省著名的佛教文化体验地。

从汶上现存北魏铜鎏金佛造像、东魏石刻弥勒造像 、北齐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遗存资料记载,宝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建应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据《汶上县志》记载:“宝相寺在县治之东,始号昭空寺,宋咸平五年改今名。”相传,古中都佛教盛行广传,全县寺院达三十余处。

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占地约25亩,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曾铸一大钟。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禅封泰山,归途经曲阜、过中都时,御敕昭空寺为宝相寺,并住跸宝相寺。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

太子灵踪塔建于宋朝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是由京师赐紫僧知柔和主管佛教的副功德僧云太亲自监造、仿照京师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建造的一座典型的皇家佛牙塔(宋真宗尝迎“道宣佛牙”至开宝寺灵感塔供奉),宝塔整体雄伟壮观,巍峨挺拔,结构坚固,底层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莲花座造型,塔身全部用青砖砌成,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建筑,塔高为45.5米,底座直径为10米,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尤其是第三层飞檐下饰莲花宝座,更体现了太子灵踪塔在佛塔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塔体东、西、南、北各设一券门佛龛,龛内供奉佛像,北面龛门为拜塔引路甬道,有螺旋式台阶达于塔顶,塔刹呈葫芦状,上置三股钢叉,覆以黄色琉璃瓦,金光耀目,俗称“黄金塔”,符合《大般涅盘经后分·遗教品第一》的记载“佛告阿难:佛般涅盘,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一切妙宝间杂庄严,一切世间众妙华幡,而严饰之。四边栏楯,七宝合成,一切装校,靡不周遍。其塔四面,面开一门,层层间次,窗牖相当,安置宝瓶如来舍利,天人四众,瞻仰供养”。本寺重要文物有佛舍得,据传为公元前400年之物,系镇寺之宝。还有舍利子936粒,由赵匡胤第五代孙赵世昌从嘉王宫迎请而来。寺内重要植物是柏抱松,由当时的文物管理所所长刘怀荣于80年代亲植于此。

1994年春,宝塔维修工作开始施工。施工人员在清理古塔塔基时,在正南方向,意外地发现了通往塔宫的隐门。
打开隐门后,里面是隐藏近千年的甬道,进入甬道,就可以看到佛龛,佛龛上方摆放着石匣,石匣里有金棺,金棺被放在银质的棺架上,金棺前有银质水月观音菩萨一尊。金棺上面盖有黄绫和108颗水晶摩尼珠,金棺内有银椁,银椁内有檀香木盒,木盒内有佛牙一支,舍利数百颗。从石匣铭记和塔宫墙壁上的文字记载得知,佛牙舍利于熙宁六年来自于京师嘉王宫,政和二年葬于宝相寺太子灵踪塔。

一共在塔宫内发现了金棺、银椁、佛牙、舍利、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141件佛教圣物,佛家对舍利非常崇敬,以能获得供养舍利而感到自豪。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古至今有许多有关舍利的记载和实物。宝相寺共出土佛舍利936颗,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

宋跪式莲花座铁胎泥塑捧真身菩萨为铁胎泥塑,原施彩釉。通高50N米,底座直径20厘米。菩萨发髻高束,躯体微躬,着五彩天衣、腰束软带,双腕饰钏,双手于胸前张开平伸,呈恭捧状,双膝跪于较高的莲台上。造像比例适当,衣冠齐楚,形象逼真,威仪礼敬如律如法。菩萨呈双膝跪姿的造像在全世界是唯一的发现,是为供养真身佛牙舍利而特别制作的。

佛牙是释迦牟尼佛荼毗后的牙齿舍利。《大般涅架经后分》记载:世尊荼毗,以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宝相寺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于公元790年从犍陀罗王城获得。佛牙长约五厘米,直径约二厘米,色黄白,璞玉泽,质如腊,形微曲,具三只牙根,与玄奘记载的“迦湿弥罗佛牙”相吻合。牙体有墨书“东府”二字,为北宋名相王安石收藏之佐证。

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古至今有许多有关舍利的记载和实物。宝相寺共出土佛舍利936颗,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出土的水晶舍利瓶和玻璃舍利瓶均为外国进贡的舶来精品,是当年皇家供养佛舍利的珍宝。

隋唐以降,佛舍利的瘗葬形式演变为中国帝王陵特有的地宫和金棺银椁制度。目前已发现的金棺银椁多为唐宋两代皇室制作。宝相寺发现的金棺银椁是北宋皇室精品之作。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金棺为银质,贴金箔。长26厘米,高28厘米,宽8.4厘米。棺盖为五棱体,套两道金箍,前档有錾花火云冠。
金棺安置在银须弥座上,座围透雕栏杆,通体錾吉祥缠枝纹,束腰有镂空如意云斗图案。座头两侧悬“太平通宝”鎏金币二枚,是宋太宗时皇家特制的供养钱。金棺整器集锤鍱、贴焊、铆合、镂雕、錾刻等繁缛手法于一体,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工艺考古价值。银椁长16厘米,高4厘米,宽5—6厘米,有盖、体组成,素面,银封箍。分前后两室,以木匣分隔(已朽坏),前盛佛牙,后储舍利,原有丝织物包裹(已朽坏)。
金棺安置在银须弥座上,座围透雕栏杆,通体錾吉祥缠枝纹,束腰有镂空如意云斗图案。座头两侧悬“太平通宝”鎏金币二枚,是宋太宗时皇家特制的供养钱。金棺整器集锤鍱、贴焊、铆合、镂雕、錾刻等繁缛手法于一体,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工艺考古价值。银椁长16厘米,高4厘米,宽5—6厘米,有盖、体组成,素面,银封箍。分前后两室,以木匣分隔(已朽坏),前盛佛牙,后储舍利,原有丝织物包裹(已朽坏)。




















































前一篇:云南规模最大的寺——华亭寺
后一篇:彰化定光佛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