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南佛国——天童寺

(2015-05-01 16:53:58)
标签:

天童寺

禅师

千佛

天王殿

佛殿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号称“东南佛国”。
东南佛国——天童寺
西晋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义兴云游至扬州部会郡县(即今鄞州)南山之东谷,因爱其山水,遂在此结茅修持。相传,当时东谷附近并无人烟,却有一位童子每天前来送给薪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对义兴大师说:我是太白金星,因为大师笃于道行,感动玉帝,命我化为童子前来护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辞。言讫童子不见。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东南佛国——天童寺
全寺占地面积7.6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8万余平方米。有殿、堂、、轩、、居30余个计999间。寺院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东峰、中峰、乳峰;右靠钵盂峰,圆秀突起,状如覆钵,聿旗峰,陡惊峻险,似旌展扬。唯独南面天阔山远,一条郁郁葱葱万松大道恭迎宾客朝山进香。
东南佛国——天童寺
天童寺掩映于茂林修竹间,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鄞县东乡太白山麓(现属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境内),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天童寺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宁波东部地区最著名的两大古代寺庙之一(另一座为阿育王寺)。僧人义兴云游至南山之东谷,见此地山明水秀,遂结茅修持,当时有童子日奉薪水,临辞时自称是“太白金星”化身,受玉帝派遣前来护持。自此山名“太白”,寺曰“天童”。
东南佛国——天童寺
唐开元二十年(732年),法璇禅师建太白精舍,后人称之为“古天童”。至德二年(757年),宗弼禅师将寺迁到太白峰下,即今寺址。乾元二年(759年),肃宗赐名为“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69年),唐懿宗敕赐“天寿寺”名。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敕赐“天童景德禅寺”额。寺僧惟白多次与神宗皇帝研讨佛理,宋徽宗敕赐他“佛国禅师”称号,并御书天童景德寺惟白续灯录序。建炎三年(1129年),曹洞宗著名禅师正觉(1091—1157)住持,住山30年,弘传曹洞宗教义,倡导“默照禅”。1134年,寺内修建容纳千人僧堂,继而扩大山门为佛阁,内供千佛。中建卢舍那阁,置五十三善智识像,称“千佛阁”。寺内常住僧人上千,被称为中兴时期。淳熙十六年(1189年),日本僧人荣西本寺习禅,承临济法脉,回国后创立日本临济宗。宋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赐“太白名山”四字。绍兴四年(1134年)虚庵禅师来寺住持,扩建千佛阁,高3层12丈,成为东南第一大殿。宋嘉定年间被列为“禅院五山”之第三山。天王殿四大天王特高特大,为江南诸刹所不及。
东南佛国——天童寺
天童寺寺院殿堂顺着山势,由低渐高,从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罗汉堂,整个建筑梯级布局,错落有致。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先觉堂、罗汉堂,均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鸱尾脊兽。天王殿钟楼、东禅堂等重建于1936年。天王殿高19.6米,宽31.77米,深23.64米,四天王总高7.77米,特高特大,为江南诸刹所不及。现存佛殿为1635年(明崇祯八年)建,系寺内最古建筑,殿高21.5米,宽39米,深29.25米,殿内三世佛坐像3尊,总高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迦叶、阿难侍立释迦佛左右,两翼为高约2米的十八罗汉坐 像。三世佛后为海岛观音。法堂改建于1931年,上层为藏经楼,堂西为罗汉堂,内层高1.5米的十八罗汉石刻像碑,刀工精细,形象生动,传说在水灾时,这18罗汉拯救了此寺、。从天王殿到法堂,两侧有庑廊与配殿相连。中轴线西有佛祖殿、选佛场、禅场,后有东桂堂,又西为大鉴堂。中轴线东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登上台阶,从上面望去枣黑色的屋瓦像波浪一般伸展开来,煞是出色。寺内佛殿前有清顺治帝书"敬佛"碑、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寺内有宋、元、明、清碑刻30余方。“曹洞宗”是日本佛教重要派别之一,其开山祖师道元禅师曾在该寺参禅得法。日本“临济宗”始祖千光荣西,也曾来此参学,并从日本募大批百围巨木,建成千佛阁。此外,日本一代绘画巨匠雪舟和尚,还曾任过天童寺首座。以后代有日僧来此学禅。天童寺景区正在进行旧房拆迁和环境整治,这是景区多年来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整治。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中国的禅宗到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时达鼎盛时期,天童禅寺也成为禅宗之名刹。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敕赐“天童景德禅寺”额。神宗帝即位后,召寺僧惟白人禁问道,三登高座。并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赐惟白金紫衣一袭。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敕赐惟白“佛国禅师”号,并御制天童景德寺惟白续灯录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觉禅师继席,住山30年,复弘曹洞宗风,僧人常住千人以上,为天童禅寺中兴时期。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纳千人的僧堂,前后14间、20架、三过廊、二天井,纵200尺广16丈。继而扩大山门,成为巍峨杰阁,安奉千佛。中建卢舍那阁,旁设五十三善智识像,名为“千佛阁”。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右丞相永国公史浩奏请,孝宗帝翰挥“太白名山”四字赐寺。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 虚庵禅师扩建千佛阁,鸠工庀材,历三寒署。扩建后的千佛阁高三层12丈,飞异,隐接云霄,宏丽甲东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定“禅院五山十刹”,天童禅寺列为五山之第三山。
东南佛国——天童寺
元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赐千佛阁为朝元宝阁,后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禅师重建朝元宝阁,铸万铜佛供于阁中,阁旁增置二楼,左鸿钟,右轮藏,烟云缭绕,金碧辉煌。有诗赞曰:“云从太白山头起,香自朝元阁上飘”。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顺帝敕赐元良禅师“善觉普光祥师”号。
东南佛国——天童寺
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册立天下寺名时,定名为天童禅寺,赐“中华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清代则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雯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导游:建成后屡遭损毁,1631年(崇祯四年)重建,筑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觉堂等,共有寺舍999间。到神宗年间,寺院遭受了一次历史性的灾难。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鄞县发生特大水灾,风雨骤作,山洪暴发,天童禅寺殿宇尽圮,础砾无存。是年岁冬住持因怀在废墟上重建殿堂。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密云禅师住持天童,鼎力重兴。于崇祯八年(公元1653年)建佛殿、天王殿,继而建法堂、先觉堂、藏经阁、方丈殿;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建云水堂、供应堂、延寿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建西禅堂、东西两客堂;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东禅堂、新新堂、迥光阁、返照楼,并重浚万工池,修造七宝塔,所有工程,无不建造完备,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规模和格局。时为寺院的鼎盛时期,现存的铸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锅右以佐证,该锅直径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
东南佛国——天童寺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世祖帝召寺僧道进就敕谕,并赐三衣、黄衣、缘云缎袍各一袭。次年赐帑金千两命重修佛殿,敕封道“弘觉禅师”号,并赐银印一颗,重40两,方广三寸许,右为汉篆“弘觉禅师之印”,左镌满文一行,赐三衣、五衣、七衣、黄祖衣、宫道袍、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夹衣等。御书僧诗一首,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忱。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圣祖帝敕赐天童寺御书金字心经宝塔一幅,旁记康熙岁次乙酉二月南巡舟中书。五月又赐金字心经一卷、僧诗一幅、白绫四条。寺内佛殿前有清顺治帝书“敬佛”碑、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寺内有宋、元、明、清碑刻30余方。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帝赐御书“慈云密布”匾额及柱联、赞释迦、观音偈各一。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寄禅和尚住持后,将十方丛林住持继承制度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丛林,这种制度是丛林住持史上的一个进步。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中国佛教界领袖圆瑛大师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1936年)住持天童6年,使古刹更为壮严,由他主持铸成的大铜钟高2.76米,下口径1.86米,钟面铸有81卷《华严经》,重达1.5万斤,现挂钟楼上。
寺内佛殿前有清顺治帝书“敬佛碑、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及宋、元、明、清碑刻30余方。 天童寺四周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古松参天,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等十大胜景。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东南佛国——天童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