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边是仙游西部度尾镇的一个自然村,该村的龙井宫,祀奉妈祖(俗称湄洲妈),倒是有些来历。龙井宫本为顺济庙,据民间传说,妈祖仙逝后不久,湄洲岛妈祖庙的一只铜香炉,竟然飞落在庙旁的一棵乌桕树下,香炉上刻有字,后来湄洲妈祖庙里的一个和尚至此地寻到香炉,认为是妈祖神灵所示,于是决定在此处建妈祖庙。史料说是在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妈祖于湄洲岛羽化升天后,岛上的一个老和尚来潭边村建庙,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庙名改为“龙井宫”。总之,自宋代以来这座妈祖庙香火不断,甚至还有台湾及外国信徒前来拜谒。与全世界五千多座妈祖庙相比,这座妈祖庙有以下几个看点:
庙门及楹联传说
龙井宫原本没有庙门,据说是前两年妈祖出游湄洲岛进香时,由信徒捐款三十多万元,修建了这座青石庙门。如今她矗立在潭边村道口,高大巍峨,颇为壮观。门额上用繁体字书“潭边龙井宫”五个金字,门头上雕刻之精美自不待言,四根门柱上共撰有七副楹联,高度褒扬妈祖善行,其中有两对联句与“鲤鱼朝圣”、“鱼篮回归”两个传说有关,联句分别是:
“龙应天时眼观盛世长衔烛,井钟地脉鱼迎圣母频抬头”
“鱼还耳篮早知法海鱼有信,鹿鸣鳌山莫道古桥鹿无言”
这里的“鱼迎圣母频抬头”,指的是龙井宫前西侧的那口千年古井,井里养有鲤鱼,传说妈祖回湄洲娘家时,井里的鲤鱼会喁喁浮出水面,欢送妈祖;而待到妈祖回庙前夕,这些鱼儿又会抬头,齐刷刷对着南面,迎接妈祖回宫。这个传说是从小就听说过的,至今无缘验证过。
“鱼还耳篮”这个传说,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一件真实的故事。有一年,妈祖金身回娘家,在湄洲码头过海,由于风浪大,船颠簸不定,妈祖戴的金耳环不慎掉进海里。当时船上的人惊恐不已,下海去打捞。这真叫做大海捞针,谈何容易,不捞吧,又怕得罪妈祖,大家急坏了,却又无可奈何。
谁知不久后的一天,当时的庙祝吴清宇在庙宇前,突然看到有一个操着莆田口音的男子,手里提着一条鲂鱼在叫卖。据那男子说,他从海里捕到这条鱼,一路叫卖,都卖不动,他自己不知怎的,就一路从莆田湄洲岛走到仙游地界,最后竟然走到了龙井宫。因天已过午,急着卖掉,就劝吴清宇买下。吴清宇就把它买下。后来在井边杀鱼时,奇迹出现了,鱼肚子里竟有一只金耳环,而它就是妈祖丢掉的那只!人们坚信,这就是妈祖显灵,才使耳环得以“完璧归赵”。吴清宇现已过世,他的家就在妈祖庙西侧,但如今已人去门关。
也许就是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或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机缘,使一些现实中似乎不可能的事得以实现,遂使人们对宗教坚信不疑。但神灵是否都万无一失呢?倒也不见得。史料记载着这样一个惨痛的事件:民国35年(1946年)2月10日,度尾潭边200多村民往湄洲岛妈祖庙进香,在莆田文甲港轮渡时,船至海面沉没,溺死22人。据《度尾乡志》(1984年版)中记述,此次进香,是由当时的保长吴灿曾作董事,率领数万人(人数存疑)饰队渡海时,因超载拥挤,翻船落海者29人,溺死11人,捞不到尸首者数人。死亡人数有出入,但事件却是真的。宗教信仰只能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可深陷其中,若走火入魔了,连神灵亦无可奈何。所以这个事故属于人为的灾难,不能赖妈祖不保佑。

沿着村道前行不远,就可以看到龙井宫。在宫门口右边,有一口石条围砌的井,井边树碑上书“灵通龙井”四个字。为什么说是“灵通龙井”呢?原来有这样的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生日来临前夕,这井中有十二尾神鲤会同时浮出水面,头朝向贤良港(妈祖出生地)方向,以示妈祖要回娘家探亲。当信众护驾妈祖神像往贤良港行走时,这十二尾神鲤便又同时沉下水中,不见踪影。传云是“贤良港祖姑神灵在龙井的现圣”,故有“灵通龙井”之典故。
实际上,井里的鲤鱼绝对不止十二条。因为龙井里的鲤鱼不知始于何年,亦不知何人养殖,人们都把井里的鲤鱼当作神灵,没有人敢打捞回家烹煮,所以数量不少。记得小时候看到井中有红、黑、白各色鲤鱼,又肥又大,有八九寸长,数量也多,浮上来布满井面。现在却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条在井里游着。有老人说,是因为现在有些小孩经常把饼干等营养物扔进去喂鱼,鱼儿不仅没有养肥,反而死去不少。看来一切生物皆遵循“天生地养”之自然规则,人为的善意反而适得其反。
在石碑背面刻有碑文,内容如下:
故老相传南宋末年□妪梦白衣女汲于井,云此井与贤泉港灵脉相通,龙气所钟,福比万民。又有翁于桕树下得铜炉,有贤民徂祠篆书,众大异之,因建庙祀,号“龙井宫”。今建□物系清代重建,龙井现存原有灵通龙井碣,岁久已失,今为补刻。
潭边龙井宫
公元一九九八年六月吉旦立石
这口井的井口很宽,用六块长方形石砖围着,井口呈六角形,仅一尺多高,井壁上的砖码得很齐整,砖上附有淡淡的青苔。水深3米多,水质很清澈,且从不枯竭。因水质好,曾经想把井水做成矿泉水,但不知何故,没有开发。如今,村民们生活用水还多依赖这口井里的水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