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神奇寺庙 汉口古德寺

标签:
佛学古德寺宝殿寺庙大雄宝殿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古德寺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黄埔路的一所佛寺,创建于1877年,原名为“古德茅蓬”。寺庙几经战火,兴盛时期占地达30000多平方米,目前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并被其他民居包围。其中大雄宝殿为仿缅甸阿难陀寺样式,这种建筑样式极其罕见,目前世界上仅存两座这样的建筑。
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2012年,古德寺被列入武汉市江岸十大景观,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禅宗建筑,有“汉传佛寺第一奇观”的美誉。[1] 2013年,古德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德寺始建于1877年,最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建筑风格。通俗地说,它和我们通常见到的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殿迥然不同。
这是一座异域风情浓郁的寺庙,核心建筑是仿照缅甸阿难陀寺而建的圆通宝殿。殿顶的九座佛塔,暗含了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尝试一下,站在地面任何角度,最多只能看到七座。其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逐级向上,具有古罗马建筑风格。
它的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可见希腊神庙的风韵,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
专家评价说,古德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堪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在江岸这片高楼崛起的现代城区,总有几处奇异的塔尖,隐现在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之间,给这片城区增添了别样的空灵与悠远,也增添了几分异域的神秘。更让人诧异的是,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潮内陆城区,还保存着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还有古德寺这般风光独具的佛地,更能显示出这片城区开放与包容的博大情怀。

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此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浓郁异域建筑风格的、装饰精美华丽而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寺庙.古德寺圆通宝殿顶上雕塑古德寺圆通宝殿顶上雕塑圆通宝殿为单层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其宏大宽绰也是其他汉传佛教的大雄宝殿所鲜见的。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确实,站在地面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塔顶,只能看到七座,有两座总是看不到的。

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
上面的96个莲花方墩,寓“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这种融汇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建筑,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
位于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的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 像风向标一样的塔刹 像风向标一样的塔刹
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中国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
“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划给武汉照相机厂使用。80年代以来,市佛协就多次呼吁要求照相机厂退出古德寺。经市政府协调决定,市照相机厂将原古德寺5000余平米面积归还给市佛协。
前一篇:中国祖禅古刹----五祖寺
后一篇:襄阳 米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