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龙泉寺的石雕

标签:
塔檐汉白玉杨业塔身墓塔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龙泉寺内有三所院落,互相串通,同时又各有山门,白成格局。东院是殿院,有三层殿,最前面的叫天王殿,里面供奉大肚弥勒佛,背后是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此外,还有哼、哈二将和降龙、伏虎。中间的一层叫观音殿,里面供奉普贤、观音、文殊等三大士,两侧是十二圆觉菩萨。后面是大雄宝殿,里面供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两侧是十八罗汉。
寺前,有108级石阶顺次层叠向北展开,最高的一层石阶上,有雕饰精致的汉白玉牌坊。汉白玉牌坊建于1920—1924年,牌坊三门四柱,中高旁低,是一完整的整体建筑。据说,从1920年开始建造,历时5年才完成。在四根柱上,一直到牌坊顶端都有装饰,很有气势。牌楼斗拱层叠,挑角飞出,上面刻有108条蛟龙,盘旋的姿态各异而又自如,雕刻得十分细腻。牌坊上的鸟、虫、兽类等图案,玲珑剔透;人物、花卉更是生动逼真,是石雕艺术中的珍品。在五台山诸寺的石雕中,首屈一指。牌坊中央雕刻着“佛光普照”四个大字,意为佛的光芒普照人间。左右耳门上雕刻“共登彼岸”、“赴会龙华”。竖匾上写着“峻凌霄汉”四个大字,意即屹立着的汉白玉牌坊高耸人云;背面写有“妙通玄机”四字。
中院献殿和祖师殿之间,有一座工精料实、雕刻精致、装饰华丽、宏伟壮观的覆钵式的汉白玉墓塔。塔下方为汉白玉砌筑的四角束腰基台,台高1.5米,边长6.7米。基台上下两层分别雕有仰覆莲办,束腰部分雕着慈眉善目的108尊坐佛。转角处的倚柱为刚劲有力的金刚力士,顶盔着甲,下肢微蹲,面目威武,神态逼真,俗称“四大金刚顶宝塔”。基台上方,四边设有精雕细琢的栏杆、栏板,华丽美观,富丽堂皇。其上为汉白玉制的双层八角束腰须弥座,上、中、下三层雕有各种花草鸟兽吉祥图案,束腰部分的壶门内有三教和民间宗教等历史人物故事图案,转角倚柱仍为虎背熊腰、肌肉暴突的金刚力士,支撑着塔身。其上还置一圆形圣洁的蟠桃。这一莲座承托着覆钵式的汉白玉塔身,塔身四个正面均雕凿火焰形的佛龛,内各置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的大肚弥勒佛像。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弥勒佛的大口常笑世间可笑之人。覆钵表面的其余部分,雕刻着《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体端庄,工整秀丽。塔身上又雕刻着一圈仰莲办,承托着普柏枋、阑额、斗拱、椽、飞、沟滴等仿木构的八角塔檐,翼角翘起,脊端安有兽头,塔檐略呈弧形。塔檐正面还置有一块竖匾,上书“普济墓塔”。塔檐深远,棱角分明,气魄宏伟,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富丽堂皇、明朗开阔的感觉。塔檐之上为十三级相轮、华盖和金光闪闪的铜质宝珠。可惜,刹顶已坠,有待复原了。整个石塔造型别致,布局严谨,气势雄伟,美观气魄,洁白肃穆,是一兼有中西文化特色的汉白玉石构建筑,是五台山石雕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也是山西塔文化中的一株艳丽奇葩。
塔主普济和尚,俗名李得胜,直隶宁晋县庞庄村李韶之之子,曾为钦命抚提部院、蓝翎守备,光绪元年门875)出家于五台山南山寺,皈依圣福禅师,法名普济。普济和尚在不到20年的僧涯中,度化了百余名弟子,教化了无数僧众,募化了亿万元布施,赎回了小车沟的斋田房产,又置下了斋田、租庄六七处,修建了18座寺庙。同时,他也读经念佛,讲道说义,严持戒律,是五台山的一位道高功著、德厚望众、闻名遐迩的高僧。所以,在他于“壬子岁夏望日攸然辞尘溘逝圆寂归西”之后,他的门人就于民国元年(1912)之后造塔纪祠。
龙泉寺内还有一座岫净文公大和尚之塔,它和普济墓塔一样,都是石雕砌塑的汉白玉墓塔。此塔基座为规整的六角束腰须弥座,上置两圈石雕仰覆莲办,承托着瓮形覆钵塔身。塔身正面置一石雕牌位,上刻“普济和尚徒弟庄严极乐堂上第二代岫净文公大和尚之塔”。塔身上承托着仿木构的阑额、椽、沟滴、瓦垅、六角檐脊构成的塔檐。之上为七级相轮,饰有云纹的华盖和宝珠,是一座建于民国年间的覆钵式墓塔。
在龙泉寺西北1千米许的山坡上屹立着宋将杨业的灵骨塔。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杨业率宋军大举北伐。不幸,宋东路军在河北战败,撤退时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伎的指挥错误,使杨业孤军陷于陈家谷口(今宁武县境内),杨业重伤被俘。后来,杨业绝食而死。传说杨业死后,其子杨五郎出家于五台山太平兴国寺,遂奉父骨葬于此处,并建塔纪念。以杨业死后被迫封为太师中书令,后人遂把此塔叫做“令公塔”。塔系磨砖砌筑,实心,六角三层楼阁式,通高13米。塔基平面六角形,高约2.7米。一层正面上方嵌有刻石一块,已毁。刻石上为仿木构的砖雕斗拱和六角塔檐,二层、三层塔身外壁置有仿木构的砖雕栏杆和雕饰华丽的栏板。二层塔檐和一层仿佛,三层斗拱加一铺作,显得深厚高大,优美壮丽。年深日久,风吹土掩,塔顶上已长出了萋萋芳草。明代高僧镇澄法师赞曰:“山色苍苍锁暮烟,令公遗塔白云边。将军忠义乾坤并,千古清标尚凛然。”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思念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