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  水仙道院

(2015-04-09 14:56:37)
标签:

王其勤

水仙庙

无锡

道教音乐

道院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水仙道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598号,历史悠久,解放前称为“南辰道院”,还有旧称为“南水仙庙”;道院于1989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修复后,定名为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水仙道院俗称水仙庙,在无锡南门外,由南长街、古运河为主线组成的“水弄堂”,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著名的保护街区。南水仙庙,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这里一个重要节点

 

水仙道院始建于清康熙22年(1683年),为纪念嘉靖无锡知县王其勤而建,王其勤庙头门前临古运河,二门建有戏台、看楼、庑廊后为正殿、二殿,为庙祀无锡县令王其勤。该庙原地有“双忠祠”和“松滋王侯庙”。元明年间,双忠词为渔民朝拜,称为南水仙庙。1928年南水仙内创办了培南小学,1946年成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南长街一带,虽然闻名遐迩的游迹不多,但却是藏有许多古迹和民居的文化保护街区,街道上的很多其貌不扬的细节,都值得好好品味,随便推敲就能寻出一段故事来。在这里,有一座水仙庙。因为西门有座西水仙庙,这里的庙,就叫做南水仙庙。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松滋王侯庙” 明代为祀文天祥部将麻、尹两将军,在南上塘立庙.称’双忠祠“。因庙址在运河旁的驿道上.运河中运粮士卒和渔民船民经过这里,大多会在此停靠歇息,进庙祈祷.遂奉为水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锡地民众为纪念明嘉庆年问的无锡知县王其勤.在双忠祠南侧另建一庙.因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所以取名‘松滋王侯庙”并将两庙合为所。清乾隆四十六年(17.8年)重修殿宇.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拓地扩建.咸丰年间被毁.后又重建.重建后庙宇有头山门二门,戏台.大殿.酒厅茶厅.蚕师殿及北侧的双忠祠正殿,书厅等建筑。壁间有王其勤所书的“湖山胜概”石刻与部分残存碑刻。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为了筑城,王其勤执法如山。相传他有一个义子王克宝,受命到城南筑城监工,可是他把限令当儿戏,于是王其勤大义灭亲,将义子王克宝斩首正法。东门旧有的一座克宝桥,据说就是王县令挥泪斩义子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日是王其勤的诞辰,这里有热闹的庙会。1765年乾隆帝南巡,适逢王其勤诞辰庙会,乾隆帝于是停舟,命太监前往致祭,因此后来这里有了“翠辇停骖”的说法


“翠辇停骖” 《漫话无锡·西神旧事·王其勒筑城抗倭》中王其勤的祠庙,建于清康照二十二年(1683)。清康熙南巡时龙舟曾在庙前停留,为该庙题有“翠辇停骖”匾额。该庙于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有大殿、戏台、酒厅、茶厅、书厅等建筑。  旧传大门上方高悬“翠辇停骖”匾额,皇帝的御驾为何到此停车下马?据说明代无锡县令王其勤。在倭寇入侵时期,时任县令仅25岁,面对强敌,率众筑墙建城仅用70天,他执法如山,为抢筑城时机而不惜挥泪斩侄子,面对江南众镇被陷,临危不惧、浴血奋战,保卫锡城免遭涂炭。清康熙南巡到此,面对纪念这位抗敌卫民的明代地方官的小庙,也停车下马,命人持香致礼,以表敬仰之心。 “翠辇停骖”由此而来。

“培南小学” 1928年南水仙内创办了培南小学,1946年成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曾为中共无锡工委机关所在地。1950年10月18—20日,柳亚子夫妇来无锡,到培南学校(南门水仙庙内)参观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场所。

“道教音乐” 无锡道教音乐是吴地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支脉,在千余年发展的过程中,它承袭了中国道教经典音乐的传统,但又不墨守成规,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吸收了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等优秀成分,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从清末到民国是无锡道教音乐的辉煌时期,当时无锡道教乐坛人才济济,高手辈出,出现了“五个档”、“八兄弟”、“十不拆”等乐队组合,涌现过琴家阚献之、南鼓王朱勤甫、天才音乐家阿炳等杰出代表。《二泉映月》、《十八拍》、《下西风》等就诞生于无锡道教音乐这片沃土。1990年起,无锡群艺馆的音乐家们为抢救这笔珍贵遗产,先后四次组织了十位老道长录音录像,但是这些老人现在绝大多数都已仙升。据了解,无锡老一辈的道士从小就要学吹拉弹唱,乐器样样精通,但是之后的道士所传承的技艺越来越少,近年来也有一些年轻道士扩充到队伍中来,但是他们不  水仙道院保存现状 水仙道院保存现状(15张) 能像前辈那样精于研习,所学只是皮毛。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锡派正一道士素以吹、拉、弹、打、唱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在斋坛上他们用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和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表现召神遣将声势磅礴的场面,镇压邪魔剑拔弩张的威风,盼望风调雨顺求福祈愿的心情,清静无为的神仙缥缈的意境。南朝著名道士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对江苏道教的变革,使醮规仪式趋于完善,推动了道教音乐的发展。而苏州玄妙观道班善于吸取民间音乐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锡道教音乐的演绎。早期道教音乐仅以清做,即用钟、鼓、磬、木鱼、铃、钹在赞、偈劫、步虚声中以不同音响色彩规正节奏,使诵念起落一致,齐声同唱。自明代以来,笛、笙、箫、二胡、三弦、琵琶等丝竹乐器的介入,致使锡派道曲演唱和道乐伴奏达到从世俗艺术中吸取营养,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和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新境界。明清时期是无锡道教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正一法派道士在斋醮仪式中 用音乐作法事之序和尾,法事整场结构无不音乐整场结构相吻,其间疾缓有致,对比分明。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从水仙庙到水仙道院 由于修缮,南水仙庙的正门并不开,人们必须从侧门进入。庙里所存旧建筑,大部分为清朝同治年间的建筑,由于今天这里是道观,因此主殿是大罗宝殿和灵霄宝殿,旁边还有长生殿、往生堂等,供奉着诸多神像


无锡道教音乐可分为“梵音”、“锣鼓”、“腔口”三大类型。前两类属器乐艺术,后一类属声乐艺术。“腔口”是通过演唱来体现道教的神学意义,音乐风格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音韵清丽典雅。“梵音”。“锣鼓”在无锡道教音乐中最具影响。“梵音”(解放后曾被改称为十番鼓,苏南十番鼓曲)明代已有,以单皮鼓独奏技术为其主要特色,以鼓点的疏密、鼓心、鼓边的音高变化,点插、满插的交互运用等繁复的技法来表现梵音细、轻、柔、雅的音乐风格。“锣鼓”(解放后曾被改称为苏南吹打、十番锣鼓)晚于梵音音乐,它以用云锣、拍板、板鼓、双磬、大锣、喜锣、七钹、大钹等十五六种打击乐器组成粗锣鼓和细锣鼓。再加以大小唢呐、曲笛、笙、二胡、梆胡、三弦、琵琶等丝竹乐器,组成粗细丝竹锣鼓、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等。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筑城抗倭的知县王其勤,是真正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如同其他造福无锡的历史人物一样,被敬为神明。在“大老爷出会”的庙会时,王其勤的尊号是“镇江王”


无锡历史上最著名的道教音乐演奏团体有南万和堂、北万和堂,民间习惯于用“五个档”、“八兄弟”、“十不拆”等俗称来赞誉道乐高手,由朱、陈、唐、蒋、陆五姓道士结成“五个档”已是两百多年前的先辈,“八兄弟”则是邬德培、陆芸生、沈支平、陈洪涛、朱布生、谢达山、丁云谦、朱子标组成,他们不但善于演奏道乐,还擅长于昆曲。三四十年代的“十不拆”是一支奏艺精湛的道乐演奏班子,他们是明阳观的朱勤甫(鼓、梆胡)、水濂道院的王士贤(二胡)、火神殿的尤墨坪(三弦)、灵官殿的王云坡(琵琶)、铁索观的谢濂山(笛)、梅村泰伯庙的田琴初(云锣),还有伍鼎初(鼓板)、赵锡钧(托音二胡、飞钹)等。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王其勤抗倭表现的确是有智有勇。当时倭寇正大举入侵内地,无锡告急。他到任后的第三天,就召集地方士绅商议抗倭大计。当时无锡的城墙已经年久失修,在王其勤的领导下,仅用了70天时间,就将旧城墙改建成一座长18里、高2丈 l尺的砖石城墙。接着又向民间募兵进行训练。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倭寇侵犯无锡,他亲自督战,历时18天,击溃倭寇,全城得保


  文史勾尘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倭寇躏江南。无锡知县王其勤到任3日,即谋筑城,三月城成。四月倭寇入锡境,围城20天,杀人3000,焚毁百余家,北里遭祸独惨。王登城固守,邑得以全。五月初八晨,邑士张守经募乡勇百人组成义军,乘舟自水西门出兵,于西定桥遇伏倭,搏战,击毙倭酋“四大王”。是役,义军何五路等36人战死。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南水仙庙原本是两个庙。早在明代,人们为了祭祀文天祥的两位部将——麻、尹两将军,在南上塘立庙,称为“双忠祠”,因庙址在运河旁的驿道上,运河中运粮的士卒和渔民、船民经过这里,大多会在这里停靠歇息,并进庙祈祷,于是大家把神像奉为水仙,故称南水仙庙。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无锡百姓为了纪念明朝嘉庆年间的无锡知县王其勤,在双忠祠南侧也建了一座庙。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所以,取名“松滋王侯庙”,后来,两庙就合为一庙。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战火波及这里,庙被毁。同治年间又重建,重建后庙宇有头山门、二门、戏台、大殿、酒厅、茶厅、蚕师殿及北侧的双忠祠正殿、书厅等建筑。几经战火硝烟与时代变迁,这座庙宇总算是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现在还留有不少古迹。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水仙庙里有座蚕师殿,蚕师殿里供奉着蚕师娘娘。这最能反映无锡近现代的经济。清代,无锡地区普遍种桑养蚕,到了民国,丝蚕业成了无锡的主要工业。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农妇村姑们为了确保“蚕宝宝”养得顺利,每季接种以后,都要到庙里给蚕师娘娘烧香,还要买上一只红纸灯笼提回家,点在蚕匾架上。因此,当年这里的香火颇为兴旺。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在院落的东墙,即灵霄宝殿旁,嵌有从西定桥移进来的王其勤所书“湖山胜概”四个石刻大字,现仅存“湖山胜”三字,一石一字,每字70厘米见方,笔迹神似颜鲁公,浑厚端庄,并附道光十八年(1838)邵涵初所跋语一方。庙内还存有康熙年间的《南水仙庙免粮碑记》,以及《尹麻二将军忠迹碑记》等。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尤武忠老道长今年76岁,是这里德高望众的老道士。他的父亲尤墨坪道长曾是崇安寺旁洞虚宫三清殿火神道院贞白山房的法师。民国三十五年时,尤武忠曾在三皇街老庙里做过法事,对他来说,雷尊殿里的瞎子阿炳华彦钧、“南鼓王”朱勤甫、“十勿拆”的领头人阚献之等人都是他的长辈、同道。至今回忆起他们来,尤道长仍然历历在目。无锡的道士讲究“一写二念三吹四打”,擅长音乐,阿炳自然不用多说,而朱勤甫的鼓是打得最好的。说起阚献之,尤道长说他口才极好,为人清高,在道士中很有声望,还弹得一手好琴。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五十年代初,当杨荫浏、曹安和来到无锡录道教音乐、给阿炳录音的年代,道教已经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无锡的道教一落千丈。那年,尤武忠十七、八岁,由于不能再做法事,他被迫还乡了。但由于道士们擅长音乐,不少道士转业进入了剧团和乐队。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从前无锡有40多个道观,现在则寥若晨星,无锡现在有500个道士,散居在各处。几年前,道教协会搬到这里时,仅有几处空房,每年还要支付6万元的房租。近三、五年来,他们靠募化等办法,把神像一一恢复起来,道观渐渐有了规模。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南水仙庙里供奉的“大老爷”,是一些历史上对无锡做出贡献的真实人物,而今,成为“水仙道院”的南水仙庙,成了无锡老城内唯一一所道观。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以及对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断的加大,沉沦已久的南水仙庙有了复兴的苗头。南水仙庙周围,密密麻麻的都是老民居、老弄堂。这些古老的建筑物,由于其历史价值而一直受到保护,不能随意改建,因此年轻人搬走了不少,不少外地人租住了进来。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

无锡 <wbr> <wbr>水仙道院解放战争时,南水仙庙还是培南小学所在地。中共党员在培南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成立了中共无锡市工作委员会,直至无锡解放。8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在这里立有“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