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锁钥----玉垒关

标签:
阴平锁钥川西白水江玉垒关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玉垒关:又名“棋盘关”,玉垒关用条石和泥浆砌成,宽13.29米,高6.2米,深6.86米。关门联语十分精妙“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它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故称“川西锁钥”。
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早在三国时期玉垒关就作为城防,不过那时还是相对简陋的。真正意义上的建关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一直是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的年代,唐为了安稳疆土便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设置关隘作为防御的屏障。玉垒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这道关口象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锁钥”,为保证成都平原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玉垒关址在古湔山临江的虎头崖上,扼松茂古道咽喉。关隘依山,用条石砌筑,上建城楼,雄伟壮观。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名“镇夷关”。清同治八年(1869)灌县知县柳宗芳主持培修。同治十年(1871)恢复“玉垒关”名。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玉垒关以它建筑的雄伟、秀丽的风光吸引了众多游人到此观览胜地,诗圣杜甫留下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千古名句。
玉垒关曾修建过一座桥,史称“阴平桥头”,这是古关唯一的渡桥。玉垒关古桥飞架古关江河两岸,如长虹戏浪,似巨龙腾空,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能供兵马通行,历来是兵家据关守险之处,也是享誉古今的阴平名胜。据有关资料表明,这座桥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伸臂木梁桥,是中国古典桥梁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桥梁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据《水经注》载:“(白水)又东北,迳桥头。……白水又与羌水合”,“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羌水亦叫漾水,即今之白龙江;白水就是白水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生活在魏晋时期,与三国时代相去不远,所以其文记载足可信赖。白龙江与白水江汇合于玉垒关,根据《水经注》记载断定,阴平桥头就是玉垒关古桥无疑。
玉垒关历来是军事要冲。尤其是三国时期,割据豫、兖诸州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方。为了统一整个北方,进军巴楚,曹操在赤壁大战失败后,把战略重点放在了陇右。此后,魏蜀双方为占据陇南和陇右广大地区,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激烈角逐,在这一时期,阴平也就成了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之一,而玉垒关则是双方在阴平争夺的焦点。
玉垒关一带白水江和白龙江两江相汇,山高谷深,崖陡壁绝,水流湍急,猛浪奔腾,川泽气蒸,望如云海,日晴月霁,云气飘浮,山河壮丽,景象万千。唐时诗圣杜甫有“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吟咏。这里的“玉垒”二字,据旧志记载就是指玉垒关一带。